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们党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在遵义作出“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重要指示。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贵州考察调研,强调要“从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在遵义会议召开90周年之际,记者来到遵义,走进遵义会议会址、苟坝会议会址、茅台渡口、土城古镇,登上娄山关,瞻仰红军烈士陵园,深入回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脉络,深刻感悟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价值,探访遵义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历史记忆的热土,如何传承红色精神,踔厉奋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生动实践。
红色精神焕光彩
在贵州省仁怀市鲁班街道红军烈士陵园内,矗立着三块高耸的墓碑,四周斑驳的墙面上布满了岁月雕琢的痕迹。
“这里长眠着146名牺牲在仁怀和鲁班场战斗中的红军烈士。”守陵人郭德刚告诉记者。1999年,郭德刚从老红军刘付昌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二代守陵人。26年来,他把陵园打理得井井有条,向每一位前来瞻仰祭拜英烈的干部群众讲述鲁班场战斗历史。
一座红军墓,两代守陵人。刘付昌、郭德刚的故事,是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在遵义赓续相传的一个缩影。“坚定信念、坚持真理、独立自主、团结统一”的遵义会议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散发着更加耀眼的时代光芒。
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遵义,是一家有着58年历史的老三线企业。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陆萍说,半个多世纪以来,遵义会议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贵州钢绳人深耕主责主业,坚定信念、勇攀高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在国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
贵州是当年红军长征中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的地方,这里还是一块火辣辣的土地,产辣椒、做辣椒、吃辣椒,匹配着火热的革命精神力量,让人热血沸腾、充满斗志。如今,火红的遵义崛起一座“中国辣椒城”,全国各地的辣椒在这里集散,再销往全国,还出口到80余个国家和地区,书写着别样的“遵义红”。
红色资源活起来
红色是遵义最鲜明的城市底色和最厚重的文化底蕴。在遵义这片土地上,散落着358处长征遗址遗迹,是名副其实的“红色之城”。
从遵义会议会址到苟坝会议会址,从四渡赤水纪念馆到娄山关战斗遗址,每一寸土地、每一处角落,都深深烙印着那段波澜壮阔、震撼人心的革命岁月,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顽强意志和无畏精神。
1935年2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后,再次攻下巍峨险峻的娄山关,揭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毛泽东策马经过山隘,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忆秦娥·娄山关》。
时光荏苒,硝烟早已散去,娄山关已成为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走上娄山关隘口,听讲解员讲述娄山关大捷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感受“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迈气魄。
遵义市桐梓县娄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李远正说,得益于娄山关这块红色招牌,当地充分挖掘红色资源,发展红色旅游,社区居民吃上了“旅游饭”,日子一天天好起来。
如何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答案在于创新。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伟大转折》通过巨幕油画、战场硝烟、红歌水舞等现代舞台创意和新科技手段,让观众沉浸体验、重温历史。2024年,《伟大转折》演出近800场,观众突破28万人次。
厚重的红色文化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片红色沃土,接受红色教育,传承红色精神。在遵义会议会址旁的1935红色街区,红色书店、红色文创店等特色店铺目不暇接,不时有游客驻足购买。2024年,遵义共吸引游客2600多万,红色旅游消费群体中,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出游人数比重为55%。
红色气息融乡村
街边的红色文化长廊、随处可见的红色标语、朗朗上口的红色故事……在遵义,无论身处繁华市区还是宁静乡村,红色气息已然融入当地的发展脉络。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只见精致的黔北民居、连片的油菜田地、古色古香的造纸和制陶作坊,一派和美秀丽、生机勃勃的新农村景象迎面扑来。曾经的“荒茅田”,变成了找得到乡愁的幸福村。
“以前满处泥巴,现在满眼风景。”说起家乡的变化,花茂村“红色之家”农家乐负责人王豪感慨万分,乡间的美景和红色资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花茂村党总支书记彭龙芬告诉记者,花茂村积极推进农文旅一体化发展,2024年,全村综合旅游收入3500余万元,到访游客近100万人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7万元,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革命老区赤水,当地干部群众努力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别看这么小小一根竹子,用处可大咧!不仅可做美食、工艺品、造纸,还可以做建材、家具、地板、竹炭、生活用品等。”在贵州赤水竹文化博物馆,工作人员为记者详细介绍着竹子的各种新奇用途。
赤水市竹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翁永学说,近年来,赤水市立足得天独厚的竹资源优势,着力发展生态竹木循环产业,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发展。目前,已累计培育涉竹加工企业(作坊)近300家,2024年实现竹产业产值90亿元,带动全市16.5万竹农直接收益12亿元以上,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
90年风云激荡,90年初心不变。遵义会议形成的革命传统、孕育的宝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遵义人艰苦奋斗、勇攀高峰,奋力谱写新时代壮美篇章。(经济日报记者 常 理 杜秀萍 王新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