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新春走基层丨特色小铺承载别样年味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1日11:10 来源: 湖北日报

新春脚步渐近,年味越来越浓。大街小巷的店主们,开始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超过90万人。一方店铺,就业创业新天地;一方店铺,人间烟火暖人心。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奔赴宜昌峡江两岸,探访老街、集镇的特色店铺,和您一起感受别样年味。

山里裁缝铺

裁出新年衣

李清发和王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义超 通讯员 郝明曦

“李师傅,么时候回村过年?”

1月19日,农历腊月二十。秭归县九畹溪镇清发裁缝铺,几位村民在店门口吆喝。

“快了,快了,忙完就回去。”伴随着缝纫机的嗒嗒声,老板李清发笑着回应。

每年腊月,是这间裁缝铺最忙的时节。最近几天天气好,光顾的客人更多了。

九畹溪镇紧邻长江牛肝马肺峡,是远近闻名的茶叶、旅游乡镇。在春节期间缝制新被套、给女子做件新旗袍、为娃娃添件新棉袄,是当地村民的传统。

“春节意味着辞旧迎新。大家赶在春节前做新衣、缝新被,既是一年到头犒劳自己,也为新的一年讨个好彩头。”老板娘王英说,进入腊月,夫妻俩几乎每晚都忙到九十点钟。

30年前,25岁的李清发前往外地服装厂务工。2017年,为照顾家人,夫妻俩回到老家,在镇上开了间裁缝铺。平日里,李清发负责裁剪缝制,王英负责原料采购和售后服务。因为手艺不错,夫妻二人的裁缝铺很快在村民中树立了口碑。

“这几年,乡亲们逐渐富裕,对衣服面料和款式越发讲究。”王英指着店里几件成品衣物:“大家以前选两三百元的料子就很满意,如今则是选八九百元的好料子。”

为适应新需求,夫妻俩一有时间就上网研究流行款式,再加上能够提供量身定制和贴心售后等服务,把很多客人“拉回”线下。

“老板娘,就选这块大红布料,给外孙女做件花袄子,喜庆!”记者与王英交谈时,57岁村民王光凤已挑好面料。她告诉记者,女儿女婿在青海工作,今年春节要带2岁外孙女回家,“这件小花袄,就是我给她的礼物。”

五件旗袍、两件袄子……王英一笔笔记录新接的订单,李清发用力地踩着缝纫机。

午时的阳光洒向店铺。九畹溪边的人们,满心期待着又一个春天。

“甲员外”包子

地道家乡味

猫哥端起刚出笼的包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卓琳 王国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泽牧 通讯员 李正超

1月18日下午5时,店门打开、招牌亮起,宜昌市西陵区解放路的“甲员外”夜包子铺开始营业。

老板夏俊峰准时来到小店,戴上口罩,在后厨忙活起来。和面、醒面、剁馅,夏俊峰和店员们忙碌着,一屉屉美味的红油包子,很快被送到临街蒸笼上。

夜幕降临,店外排队队伍越拉越长。

红油牛肉包是“甲员外”主打产品,每天能卖1500个到3000个。

“快过年了,很多人从外地回来后,都想吃到家乡的红油包子,客流量至少增加两成。”夏俊峰说。

46岁的夏俊峰,有10多年餐饮品牌营销策划经验,因此经营包子铺的思路与众不同。

“我们特意做大个头包子,牛肉馅都是手工打的,”夏俊峰说:“尽管定价较高,卖到5元一个,依然深受欢迎。”

“其次,我们还打好时间差。”夏俊峰继续透露“秘诀”:“大部分包子铺在上午营业,午后基本闭店,而我们则是晚上营业。”

“甲员外”夜包子铺定位“深夜食堂”,营业时间从下午5点到次日9点。

蒸汽缭绕中,夏俊峰端起刚出笼的包子:“晚上8点到12点是客流高峰期,因为有不少夜猫子喜欢来解放路步行街吃宵夜。”

晚上11时,“甲员外”顾客盈门。

“老板,来2个牛肉包子。”市民李智带着朋友前来,点餐扫码一气呵成。

“皮薄、肉鲜、油汁爆香!”几口下肚,大家赞不绝口。

“红油包子,就是我们地道宜昌味。”李智说。

乡村咖啡馆

又潮又文艺

彭书亭夫妻俩在店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仁玺 通讯员 陈昕 韩秋彦

1月18日中午,冬日暖阳高照。吴丽莉一家七八人,笑闹着走进老板彭书亭的咖啡馆。

这家咖啡馆,本名叫当阳市草埠湖沮漳供销社,店里除了提供咖啡、饮料,还分区摆放老物件、文创产品。

“去年春节我来过,今年带家人来再次打卡。”吴丽莉表示。

“95后”张嘉年欣,从浙江回家过年。她倚坐在吧台旁,看着彭书亭将一杯杯咖啡递给客人:“能在老家品尝到现磨咖啡,又潮又文艺。”

草埠湖曾是宜昌唯一的国营农场,2004年建镇后划归当阳市。38岁的彭书亭,是草埠湖“垦三代”。

“我以前在深圳、武汉、北京都呆过,做过摄影师、咖啡师、面包师。”彭书亭是家中独子,为照顾老人重回草埠湖,一直想从农旅融合方面着手做些事情。

有一次,他偶然路过供销社,看到招租信息后,瞬间产生一个想法——开一间乡村怀旧风咖啡馆。

2021年国庆节,咖啡馆甫一开业就迅速走红。印有标语的瓷缸、军绿色水壶、老式凤凰自行车、旧手风琴……彭书亭搜集到的农垦老物件,令本地人都觉得稀奇。

2024年春节,大量的游客让彭书亭始料未及。他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有一两千人进出。”

看到彭书亭成功,一帮有着共同追求的返乡年轻人,也聚拢到他周围,先后在咖啡馆附近开了5家新潮小店,有做手工皮具的“陋室”、吃烧烤的“胜利饭店”、做烘焙甜品的“SONG”、玩陶艺和柴窑比萨的“半亩方塘”,以及粮管所仓库改建的“文创园”。

63年理发店

“剪”出游子精气神

理完发,刘开林给顾客涂上爽身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云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云 通讯员 尚思为

1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宜昌城区出发,驱车3小时抵达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都镇湾镇,找到一家开了63年的理发店。

一楼玻璃门窗上,印着“开林理发 传统手艺”8个大字,79岁的理发师刘开林正忙着给回家过年的乡亲理发、修面。

“早上八点就开门,春节前最忙。一天要理十来个头,修面也有一二十个。”刘开林抬了抬鸭舌帽,用剃刀在手背上转了个花:“修面是我的保留项目,镇上只有我还在做。”

小店面积仅十余平方米,两张铁铸理发椅充满年代感,柜子上放着老式推剪、折叠剃刀等工具,洗头椅旁放着香皂、胡刷和毛巾:“乡亲们奔一路、赶一路,都想着修整修整,精神抖擞回家过年。”

从16岁“剪”到79岁,理发店是刘开林经营了一生的“家”。

1962年,刘开林进入都镇湾镇理发社随父亲学理发,为练刀工,他在胳膊肘上放碗水,拿着剃刀练正、反、勾、提的基本功,“功夫都在手腕上,胳膊要稳,手要巧,碗得安然不动。”

谈话间,一名中年男子提着行李推门而入。“刚下车,理个头再回去。”他径直坐上理发椅。

“今年回来得蛮早啊!”刘开林抖开围布,麻利地戴在顾客脖子上。

“顺带修个面,还好您这店开着。”中年男子说道。

剪刀灵活翻飞,一撮撮碎发落下。几分钟后,刘开林前后看了看,在鬓角处轻修数刀,用篦子将碎发梳出,拿起粉扑在头发周围涂上爽身粉——这是老理发匠独有的仪式感,表示头“剃”好了。

随后,刘开林将老式理发椅靠背调低,用毛巾热敷顾客的面颊。“修面讲究软硬劲结合,手稳刀快。”刘开林手握剃刀贴着顾客面颊一路抚过,刀锋过处,脸上干净整洁。

男子起身对着镜子整了整衣服,瞬间精神不少。

“剪发10元,修面5元。”刘开林说。

“好嘞。这么多年还是这个价。”男子扫码付款,拎起行李奔向家的方向。

详见1月21日湖北日报12版>>

【责任编辑:李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