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基层治理看湖北①|武汉:党群服务阵地持续“上新”,“暖心”服务不断升级

发布时间:2025年01月27日11:34 来源: 极目新闻

【编者按】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湖北省、市、县三级党委社会工作部自去年组建以来,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和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创新治理方式,夯实基层基础,有效推动全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基层政权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的落实落地。

今起,极目新闻联合湖北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出系列报道《基层治理看湖北》,深入采访全省各市州的基层治理探索,挖掘治理故事以及时代价值。今天我们走进系列报道第一站:武汉。

(极目新闻记者李辉摄)

极目新闻记者 杨怡琴

通讯员 柴政

“我在社区工作,心中满怀激情与干劲。”

“经过共商共议,我们参与到小区治理活动中来,邻里关系更加融洽了。”

“党群服务中心仿佛是一个温暖的港湾,每次来了我就不想走。”

连日来,通过深入走访武汉的多个社区,记者被处处洋溢着的幸福感深深触动——居民们的脸上是满足的笑容,社区工作者们更是忙碌而充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武汉,这一理念得到了生动的诠释。

选育管用造新血,激活队伍添活力

2024年,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为抓手,着力健全社区工作者“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让社区工作者们有更强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获得感。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一处负责人表示:“如今,这些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年轻化、专业化人才选择加入到社区工作者的队伍中,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活力。”

“楼上漏水到我家了,帮我解决一下吧。”“我看这病,医保如何办理报销呢?”“我刚搬过来,可以借阅这里的图书吗?”……在洪山区珞南街道四眼井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年轻的90后社区工作者正耐心地为前来咨询的居民答疑解惑。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迅速而准确地回应着居民的各种问题。

“说起社区工作者,以往人们想到的是居委会大爷大妈,可现在活跃在社区里的都是一个个有想法、有活力的年轻人。”一名热心的居民说。

洪山区所辖192个社区,常住人口超175万人,人口规模庞大、利益诉求多元、治理任务繁重。对社区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为了解决社区工作者数量不足的问题,洪山区累计招聘社区干事868名。目前,全区社区工作者已达270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8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九成。

年轻干事们脑子活,创新意识强,在日常服务居民的同时,还创意出各种新鲜有趣的服务项目。比如,每年的寒暑假,为解决居民们孩子无处寄托的问题,他们主动承担起了“科技保姆”的作用,开展了以“创意无限,打印未来”为主题的3D系列科普活动,并打造了以中小学生及社区居民为科普受众对象的遥感科普馆,将最新的科技知识和AI前沿信息分享给孩子们。

新鲜的血液给社区增添了活力,那么如何帮助他们尽快成长呢?

卓刀泉街学雅芳邻社区的一名社区工作者告诉记者:“刚工作时,我缺乏处理各类问题的经验,社区书记就手把手地教,同时鼓励、要求我参加区里举办的各类学习、培训和技能比赛,习得了专业知识,心里有了底气,解决居民的问题也更加游刃有余了。”

洪山区致力于构建系统化、常态化的培训体系,让社区工作者在专业道路上稳步前行,更好地服务辖区居民。除了依托社区书记传帮带,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的相关培训,近两年共计培训社区工作者3000余人次。除理论培训外,区级层面设“比武擂台”,113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同台竞技”,比拼实绩、创新及感悟;街道层面则开展“两委”成员、社区干事能力竞赛,促进社区工作者互学互进,明确服务思路,激发工作干劲。

提升队伍能力的同时,洪山区还着力打通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上升渠道,每年都会对社区工作者定向招考公务员、事业编,让表现突出的社区工作者有更好的发展方向,留得住人,更留得住能人。“在为居民服务的同时,我不仅获得了成就感,更感受到了这份职业带给我的光明前景,我在这里工作非常安心。”四眼井社区一名社区干事说。

有事找党群,没事常来玩

2024年,武汉市紧扣群众需求,出台《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指导意见》,持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不断丰富党群阵地功能。党群服务阵地不仅持续“上新”,更注重“暖心”服务的打造,通过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改造与升级,切实增强了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将“服务为民、惠及于民”的理念落到了实处,让党群服务阵地成为了群众心中温暖的港湾。

提起党群服务中心,你会想到什么?是标准化的办公台,还是前来咨询和办事的居民?快点扔掉这些刻板印象,跟随记者看看如今它们的样子。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花山街道春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临街的玻璃上,“有事找党群,没事常来玩”几个大字让你都忍不住往里面多看几眼。

步入服务中心,大厅被中间的木质书架一分为二,左侧的儿童书吧区,几位年轻的妈妈正带着孩子在这里看绘本,几个更小的宝宝正在左后方的儿童爬爬区玩耍;另一边的沙龙分享区,有居民坐在阶梯座椅上欣赏电影,还有人坐在窗边的吧台上打开电脑办公。而全岗通综合办事窗口则设立在大厅一角,时不时会有居民进来咨询办事。

春和社区党委书记杨继蓉介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改造,居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改造过程中,办公面积最小化、服务场所最大化是社区遵循的原则。改造后的服务中心由一楼的社区客厅、独立的春芽小站和二楼的多功能学堂、社群活动室组成。除了看电影、读书、儿童游乐、书法绘画、乐器排练、烘焙之外,还有一间心理咨询室、两台按摩椅、两台健身器。

“我每天都要来这里打乒乓球,玩乐器,这里我们是客人,也更像主人。”在二楼,一群正在活动室娱乐的老人开心地说。

除了老人,这里也有年轻人的一方天地,青年夜校,春芽小站,都是年轻人热衷的学习和活动平台。

在春芽小站,记者见到了年仅11岁的衍纸手作活动的发起人,她边展示着她的手作,边说:“我特别喜欢这里,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和我有相同爱好的人。”借由这一平台,每位居民都能化身为讲述者与发起人,亦或是倾听者与参与者。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社区共同建设的进程中来。

而在相隔30公里以外的江汉区江汉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群老人正在准备着他们的元宵节目。

还没踏入党群服务中心,一阵悠扬的葫芦丝乐便传入耳中,为这冬日增添了几分温馨与惬意。“这是居民们自发在排练节目呢!”江汉里社区党委书记任莲芳告诉记者。

(极目新闻记者杨怡琴摄)

步入服务大厅,大厅左前方几位居民正在一张大书桌前写春联;另一边一位老人在志愿者的协助下,用电脑下载歌曲;大厅中间几名老人正在制作元宵节的传统节目道具采莲船;而二楼宽敞明亮的舞蹈室里,老年模特队也满怀热情地投入在排练中。

党群服务中心分为上下两层,总面积1237平方米。在进行亲民化改造之前,社区积极组织辖区内的党员,通过细致的走访与调查,深入了解居民的实际需求。基于这些需求,社区整合了多方资源,汇聚了各方力量,并结合居民的意见与建议,最终将这里精心打造成了集“一心五馆四站”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该中心涵盖了全岗通综合办事服务、党员政治生活馆、法务教育馆、新生活展示馆、街坊议事茶馆、健康乐龄馆,以及街坊加油站、家庭综合便民服务站、爱心驿站和社会工作服务站等功能区域。“建得好,还要用得好。根据居民需求,我们罗列了一份服务项目清单,确保日日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主题,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这个阵地,把党员群众凝聚在一起,把优质服务送到居民身边。让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真正成为居民进得来、留得住、不想走的幸福港湾。”

升级后的党群服务中心俨然成了街坊们文化活动交流的客厅。“以前是为了办事才会来党群服务中心,现在完全不一样了,我每天都来,来了就不想走。”70多岁的居民章国禔笑呵呵地说。

大家的事大家办,难办的事协商办

2024年,武汉市委社会工作部致力于构建多元化的一线议事协商平台,引导推动村(社区)与群众进行深入“面对面”交流,紧密贴合民意,实现“零距离”互动。

“看,我们小区的电梯就是通过‘月月谈’,谈出来的。”江汉区西桥社区无线电小区党支部书记张素珍指着已经安装的电梯,自豪地告诉记者。

西桥社区位于武汉老城区,常住居民3000多户、9000余人,这里老旧小区多,商居混杂,且很多小区都无物业管理,各类矛盾层出不穷。社区党委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用好下沉党员力量,创新搭建小区治理“月月谈”议事平台,全方位发动辖区单位、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在议事环节中,社区听“心声”、居民献“良策”,广泛收集了居民代表们对小区建设及管理方面的需求建议。“大家的事大家办、难办的事协商办”成为社区治理常态。

“我们采取‘轮流坐庄’,圆桌议事的形式,定期召开‘月月谈’,参会的人员几人围坐一桌,每桌都有桌长、记录员、计时员,对于居民反映的共性问题,通过‘531打分法’,每期挑选出2至3个议题,大家畅所欲言。”西桥社区党委书记董守芝说。

“月月谈”首期就是在无线电小区开展的。该小区是一个40多年的老小区,小区居住的老年人多,上下楼难一直是居民最大的诉求。然而,真要加装电梯并不容易,居民意见不统一,协调难度大。“月月谈”走进小区,把居民们聚到一起,把相关职能部门代表也请到现场,为大家答疑解惑,当面解决难点。两部电梯最终成功安装启用,全程居民零投诉。

“通过小区协商议事,我们的诉求被重视,被解决,我很满意。”无线电小区的一位居民笑着说。

至今,西桥社区已成功举办小区治理“月月谈”近20期,解决各小区改造拆违、加装电梯、物业收费难等50多个急难愁盼问题,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街道”。

老旧小区不光加装电梯是个难题,停车位少更是让居民们头痛。在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因房屋建成年代早,规划车位严重不足。

“每天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回来就得抢车位。”回忆起那段停车难的经历,居住在东亭小区的王先生频频摇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社区通过组织社区工作者和下沉党员走访居民,广泛征集居民意见,同时多次召开“班长议事会”探讨解决道路狭窄,出行难、停车难,车辆堵塞消防通道等问题。最终将400多户车主信息录入车辆管理系统,实行“一户一卡”,并拆除破旧围墙增加200多个车位。同时规定车辆单边停、单向行驶,形成微循环。此举缓解了停车难,打通了消防通道,提升了居民幸福感。

武昌区水果湖街道东亭社区党委书记王学丽介绍,“班长议事会”是在社区老年大学的基础上探索出居民协商自治的模式,将楼栋长选为班长,每月组织召开会议,集中解决社区的治理问题。

目前,东亭社区共召开“班长议事会”58场,形成《院落行车公约》《文明晾晒公约》等20余项微公约。社区还建立“班长议事制度”,协商过程有规可守、有章可循,居民议事习惯由“议论纷纷”转为“纷纷议事”,提升了议事质量和效率。

在深入贯彻倾听民声、了解民情、问计于民的理念之下,武汉各社区治理焕发新生。“月月谈”“班长议事会”“睦邻议事厅”“小区议事会”等多样化的议事平台,犹如一片片充满生机的土壤,群众的好点子在这肥沃的土壤上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将一个个社区装点成幸福美好的家园。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武汉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武汉的殷殷嘱托,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完善基层组织体系,建强基层队伍,推动资源、服务、力量下沉,基层治理创新硕果累累,夯实了超大城市治理基层基础,为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贡献了基层力量。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