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武汉长江新区新博村村办蓝莓园里,村党支部书记杨卫国查看蓝莓长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1月25日清晨,武汉市长江新区新博村17亩智能大棚内,5780盆蓝莓植株的根系芯片正将数据传往云端。村支书杨卫国点开手机,屏幕上一串代码滚动,“pH值5.2,湿度65%——这批反季果稳了!”
15年前,因南水北调工程,510名村民从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至此。15年来,移民们用双手打拼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生态村”,将问题清单改写为576份幸福答卷。
从算法种蓝莓到区块链酿乡愁
在村口,远远就听得到一家炒货厂的轰鸣声。车间内,花生、瓜子在自动化炒炉中翻滚,包装线上一袋袋卤味瓜子鱼贯而出,夏金云的指尖在控制屏上跳跃。
“当年攥着移民证直发怵,离了水可咋活?”夏金云摊开手掌,这位丹江口水库的渔家女,十几年前渔网磨出的老茧尚未褪尽,如今手指已在智能屏上划出生活新轨迹。“刚搬迁时地不会种、机器不会用。村里培训电脑操作,我咬牙学了3个月,现在月工资6000元!”
2015年,新博村引进这家炒货厂,解决了移民“家门口”就业问题。让厂里诧异的是,工资越开越高,但现在每月7000元都招不到本村青壮年员工了。
走进村庄深处,飘来阵阵辛香。在黄瑞峰家的院子里,六口陶缸正在酿造黄酒。他抓起一把红辣蓼,碎叶在掌心揉出辛辣香气,这是刺激糯米发酵的6种中药材之一。“来自十堰,武当山古法酿酒。”客厅茶几上,账本摊开着:2024年黄酒分红8万元。
“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打工早就不是唯一选择了。”杨卫国说,2021年村集体成立了黄酒合作社,村民们共同入股,共享收益。去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村集体又追加投资,新建黄酒加工厂将在今年6月投产。
“我们与光谷一家科技企业共同开发‘区块链标识’,每一瓶酒有唯一身份和AR酒标,扫码即现丹江口历史变迁全息影像,大家都说这是会讲故事的微醺代码。”正说着,杨卫国手机“叮”一声响——微信到账1000元,“老客户订了4壶,下午就得发走!”
推开17亩蓝莓示范大棚的玻璃门,暖意裹挟着果香扑面而来。一眼望不到边的盆栽蓝莓植株整齐排列,枝头缀满簇簇白花。
2024年村集体投资240万元,引进山东一家农业机器人蓝莓农场,杨卫国掏出手机点开APP,“温度18.5℃、湿度65%、光照累计1200小时——以前种地看老天,现在靠算法。”蓝莓种植农场无需人力劳动,全程由电脑依据环境监测自动管护。
“1月开花,3月结果,反季节上市,一斤能卖到90元,一亩地稳赚3万!”杨卫国望着蓝莓花海,眼里闪着光,接下来计划利用移民后续产业资金,启动300亩的规模化种植。“等300亩全铺开,这里就是‘科技蓝莓谷’。移民村的新未来,就藏在花海里。”
从“泥腿跑事”到“云端治村”
清晨的薄雾漫过柏油路,村口“新博村—六指街”的站牌泛着亮光。这趟公交专线是杨卫国2011年回村当支书时,用一沓申请书“喊”出来的生命线。
2011年春天,深圳某台资公司副总杨卫国撕掉返程机票,接受大家推举的投票结果,在村里挂起“要让移民活得比老家更敞亮”的横幅。
村民刘祖翠记得,当时赶集要蹲在土坷垃边拦过路车,去镇上要绕行20多公里。如今这条6米宽的沥青路上,校车碾过朝露,货车满载蓝莓苗和自动化瓜子厂的货箱,公交后视镜里映着打工的年轻人和抱孙辈唠嗑的老人们的身影。
杨卫国的记事本写满民生痛点:房屋漏雨、出行难、就业难、读书难。仅用两年时间,争取来230万元资金修缮房屋,重新开辟菜地,并铺了滴灌管……围绕民生短板,改善人居环境,新博村快速解决移民反映强烈的问题,全村老少一门心思奔发展。
如今行走在新博村,一栋栋白墙灰顶的村居鳞次栉比,乡村道路干净整洁,房前屋后花香怡人。
电子政务屏实时跳动村务数据:2024年集体经济分红105万元,高龄补贴每月500元,合作医疗报销50%。更鲜活的数字藏在广场的嬉闹声里——15年间迎来92个新生命,新博村人口增长到576人。
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杨卫国说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干劲也更足了。新博村通过整合资源让移民帮扶政策“攥指成拳”,拿到“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和省级宜居村庄、生态村荣誉,但并未止步于此,他们正在推动乡村数字化治理,试点村级议事制度上网,在手机上敲两下,就能参与村里公共事务和办理民生事项。
暮色浸透村口时,村民晾晒架上的红辣蓼异常鲜艳,像幅泼辣的乡村画——15年前离乡的糯米酒,正在新土壤里酝酿出幸福新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