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班开班。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先宏、通讯员周小平、王欣悦)武汉力推“小龙虾+”养殖模式,开展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培训。3月11日,该市在市农教中心举办培训班,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应用普及,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早春时节,正是养殖户清塘晒塘、投苗放苗,开始新一轮养殖之际。培训班邀请省、市及华中农业大学水产专家授课,内容包括特色养殖品种及渔业主推技术、淡水“六条鱼”养殖常见病害防控及用药安全、翘嘴鳜“武农1号”养殖技术、设施渔业养殖技术、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及品质提升等。
武汉淡水资源丰富,近年来持续力推小龙虾+鳜鱼、小龙虾+鲈鱼、水稻+小龙虾等绿色生态轮养新模式,在江夏、黄陂、蔡甸、新洲、东西湖、经开(汉南)及长江新区等新城区建立了养殖基地,全市水产绿色生态养殖面积超过30万亩。通过培训,提早谋划,多措并举推广特色淡水鱼新品种、优化渔业产业结构、推广生态轮养、提高渔业附加值。
武汉中胤生态农业合作社虾塘
早春时节,冷暖交织、变化剧烈。培训中,专家指出,调节池塘水质很重要,关键要做好控制青苔、池塘肥水、投喂优质开口饵料、种植水草、以及防治小龙虾冻伤病等工作。防治小龙虾冻伤病,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水位,避免结冰而使水位变低;保持水质环境肥沃、洁净以及稳定的PH值,以保证小龙虾的健康活性。早春小龙虾活动量大大降低,但在晴朗天气时仍会进行觅食等活动,因此要定时定期检查小龙虾的活动情况,随时观察摄食量是否有较大的变化。
武汉中胤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排列整齐的虾池,宛如大地调色盘,十分壮观。负责人童林介绍,目前社员们正加紧在小龙虾池塘栽种虾草,然后注水投放虾苗,首批小龙虾下月底可上市。合作社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智能的养殖模式,小龙虾产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带动了更多村民加入养虾队伍,合作社养殖面积发展到3000亩,年出产成品小龙虾近80万斤。
虾农正在种植虾草。
此次培训班由市农业农村局渔政处、市水产推广指导中心、市农学会、邓子新院士农业科普工作室联合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