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生态角色独一无二 湖北担当国家生态安全重要屏障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0日07:12 来源: 湖北日报

三峡库坝区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屏障”,能拦蓄洪水、净化水质,直接关系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安澜。    (视界网 周仕伟 摄)

绿色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增强绿色发展动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三峡库坝区

长江流域“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拥有大量珍稀、特有植物

丹江口水库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神农架林区

发现动植物新种13种、

中国新记录种19种和神农架新记录种379种

访谈嘉宾

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

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是国家安全屏障巩固的基础工程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建议》将“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列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绿色发展的重要任务。如何理解这两个“屏障”之间的深层关联?

李宏伟:这两个“屏障”并非独立存在,而是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统筹发展和安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思维。

“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意味着全域性的安全保障得到进一步强化,其核心在于提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安全能力,有效应对内外部风险,为经济社会的稳定运行构筑坚实的“全局防线”。“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要求,精准回应了百年变局背景下的安全诉求,为2035年远景目标的实现提供了稳固的环境保障。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为绿色发展的关键任务,聚焦的是生态领域的安全底线与可持续发展,核心在于维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实践要求,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必然选择,服务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总体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生态基础。

从深层逻辑看,两个“屏障”相互依存、紧密关联。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国家安全屏障的稳固,离不开生态安全的支撑。生态系统提供的水、耕地等资源,是粮食、能源安全的物质前提。良好的生态环境能缓冲洪涝、污染等风险,减少隐患向社会经济领域传导的影响。若生态屏障不牢,国家安全就会有短板,“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国家安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生态安全屏障的稳固构建,依赖于国家安全所创造的条件。稳定的社会秩序可确保生态文明制度持续落地、有效实施,安全的经济发展能够为生态治理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撑。若缺乏国家安全的保障,生态屏障建设可能会面临政策波动、资源短缺等问题。

两个“屏障”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是生态屏障筑牢的前提条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是国家安全屏障巩固的基础工程。二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下,共同为“十五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构筑起“安全—生态”双重保障体系。

湖北生态角色独一无二

是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关键支点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湖北生态地位重要,拥有包括三峡库坝区、神农架林区、丹江口水库等生态屏障区,这种生态格局决定了湖北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中处于怎样的关键定位?对湖北的绿色发展提出了哪些特殊要求?

李宏伟:从定位来看,湖北的生态角色独一无二。三峡库坝区是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屏障”,能拦蓄洪水、净化水质,直接关系江汉平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安澜。神农架林区是华中地区的“生态绿肺”,作为全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维系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生态基底,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因库”。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直接保障北方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是跨区域生态协作的核心枢纽。这三大屏障相互联动,让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关键支点,更是国家全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其生态状况直接影响全国生态格局的稳定。

这种特殊定位对湖北的绿色发展提出了针对性要求。要把“生态优先”刻进发展骨子里,坚守“底线思维”。“十五五”时期亟须严格管控库坝区、林区周边的工业污染,严控农业面源污染,确保入库水质稳定达标。

坚守“生态优先”的刚性底线,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管控。要将3.73万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管控沿江工业布局,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针对三大生态屏障区制定差异化管控政策,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性质不改变。

践行“系统治理”的科学方法,破解复合型生态难题。面对跨区域、跨流域的生态保护需求,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山上山下协同治理,通过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纲要明确生态安全负面清单与发展正面清单,将治理效能覆盖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全领域,实现“江湖安澜、碧水东流、净水北送”的多重目标。

探索“绿色转型”的创新路径,实现生态价值转化。在严守生态底线的基础上,推动产业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培育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可以依托三大生态屏障区打造湖北独特的生态旅游品牌,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绿色水电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推进多主体、多要素、多维度协同治理

构建全链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面对“双碳”目标,湖北如何以中碳登为依托,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李宏伟:作为全国首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份,湖北依托中碳登推动“两山”转化,为下一步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近期,湖北省生态环境权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国首个集碳排放权、排污权等“五权合一”的综合交易平台。此外,全国首个“山水工程”温室气体减排方法学同步落地,实现森林固碳、生态修复等无形生态效益转化为可计量的碳汇资产,为“两山”转化迈出关键一步。

立足现有优势,要进一步推进多主体、多要素、多维度协同治理,构建全链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一是多主体协同,凝聚全社会参与合力。政府牵头完善规则、搭建平台,用好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流域生态补偿等政策工具,为价值转化保驾护航。企业担起主体责任,既要依托中碳登做好碳资产核算与交易,也要主动探索“碳汇+产业”融合模式,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竞争力。公众践行绿色生活,积极参与碳普惠等机制,通过日常减碳行为积累碳积分,兑换生态产品或服务,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二是多要素协同,打通价值转化全链条。要把制度、技术、市场、产业、金融这些关键要素串起来,以中碳登的产权登记、“五权合一”平台的要素整合为制度支撑,以“山水工程”方法学为技术依托,精准量化森林固碳、生态修复等生态价值,再通过碳市场交易激活市场活力,让碳汇资产直接变现。同时,推动碳汇与绿色农业、康养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结合“硒茶贷”“两山民宿贷”等金融产品,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量化—交易—增值”的完整链条。

三是多维度协同,强化价值实现保障。从区域、政策、机制三个维度同步发力。区域上,推动武汉碳金融集聚发展区与宜昌、恩施等生态功能区联动发展,让碳资产在区域间顺畅流转。政策上,完善绿色金融、碳资产管理中介服务等配套支持,降低生态产品交易和转化成本。机制上,深化环境权益协同交易、按效付费等创新,让生态保护者获得合理回报、使用者承担相应成本,确保“两山”转化可持续、可复制。

构建跨区域共治共享机制

共同守护长江安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背景下,湖北如何建立生态屏障的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李宏伟:湖北在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湖北省在境内的梁子湖、通顺河等跨境流域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梁子湖流域,通过实施“达标奖励、超标赔付”的跨区域协同治理模式,水质得到了有效改善。在通顺河流域,武汉、仙桃两市签订了“双向生态补偿协议”,进一步加强了上下游水污染的联防联控。

然而,当前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善、环境资源承载压力大等问题依然存在,要破解省际流域治理难题,关键在于将省内成功经验向省际层面复制推广,构建跨区域共治共享机制,共同守护长江安澜。

建立统一的跨省利益协调机制。将湖北在梁子湖、通顺河探索的“水质水量挂钩补偿”模式,推广至更多跨省流域。联合上下游省份制定统一生态补偿标准,以跨境断面水质类别、污染物削减量、生态流量保障程度为核心指标,核算补偿金额,确保覆盖上游治理成本、下游合理付费,形成“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赔付”的刚性约束,让跨区域协同有明确利益导向。

打通监测与执法联动堵点。牵头搭建长江中游跨省流域水质水量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统一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实现监测数据实时互通。建立联合执法机制,针对跨区域排污、非法采砂等行为开展常态化联合巡查,形成“问题发现—线索移交—联合处置”的闭环,消除跨界污染“监管盲区”,让治理有技术支撑和执法保障。

构建生态与产业协同的长效机制。借助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推动跨省生态保护纳入城市群发展规划,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生态保护协议,明确各方权责与考核办法。同时探索“生态产品跨区域交易”,让上游林业碳汇、生态修复减排量可在下游碳市场交易,反哺上游保护;协同布局绿色产业,杜绝高污染项目跨区域转移,引导上下游共同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制造等,让“保护生态”成为共同发展机遇。此外,可争取国家支持设立长江中游流域生态保护专项基金,为跨省治理提供稳定资金保障。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郸)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