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孝感

时隔50余年 珍稀植物地笋再现朱湖湿地

发布时间:2025年08月04日17:13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万清平、池圣慧)“山里珍宝数人参,湖乡有宝数地笋。”近日,家住湖北孝感朱湖国家湿地公园向阳生产队70多岁的居民周自桥“啧啧”称奇,“我做伢放牛时常见这种植物,后来就消失了,谁承想过了50多年,又见到了。”

7月底,一名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在资源监测活动中,意外发现在湿地公园向阳垸一沼泽处,旺盛地生长着一片从未见过的植物,植株葱郁,节稍紫红,花萼艳丽。“不懂就问。”他立即拍照上传给长期跟踪研究朱湖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生命科学专家、湖北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有宁教授,确认此植物为“地笋”。

“地笋产于海拔320~2100米的沼泽地、水边、沟边等潮湿处。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土壤。地下茎耐寒。”王有宁教授说,“该物种不但是生态优劣的晴雨表,而且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肿的功效,被誉为湖区的‘冬虫夏草’哩!”

“地笋对生长环境很挑剔,过度施用化肥、农药,以及过度采挖、破坏原生态、外来物种挤占生存空间等都可导致该物种灭失。”朱湖国家湿地公园野生动植物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池清华说,“物种的恢复繁衍得益于朱湖久久为功的生态修复与保护。”

近年来,朱湖不断加大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力度。着眼全流域,突出大保护;实施沦河、府河水环境综合治理,贯通主干渠系88公里,建设生态河渠130公里,治理支渠236公里,实现河净水畅、激活生态调节潜能。巧打组合拳,注重自然力;实施乔灌结合、林带林泽组合、湖水林田草生态契合的复合湿地工程,修复生态链条,丰富生物多样性,用大湿地套小湿地、小生境提升大环境,完成退田(耕)还湖(湿)133.33公顷。推行微改造,做到少干预;保持基塘、圩田、柳烟荷塘等湿地类型的原生态,根据动植物生长习惯,实行小、微改造,建立动植物“专属空间”,顺其自然。同时,在周边6670多公顷农田引导化肥、农药减量化,共建2670多公顷绿色环保“朱湖糯米”标准化种植基地。

“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据朱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里现有野生维管植物76科178属225种,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72科174属221种;野生动物44目46科267种,其中鸟类217种。已知有彩鹮、鳤鱼、地笋等10多种濒危物种在这里恢复繁衍。

【责任编辑:左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