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是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对经济平稳运行至关重要。
近年来,湖北围绕大宗商品、汽车、纺织、医药、光电子等重点领域搭建供应链平台,累计链接20多万家中小企业,成交额2000多亿元,为上下游企业提供信息集成、供需撮合、金融对接、技术创新、稳供保供等服务,助企降本增效显著。
打通堵点解“燃煤”之急
近日,一列从陕西榆林开来的煤炭专列正在襄阳宜城电厂进行装卸作业。
“煤场储煤已超30万吨,可满足公司两台百万机组运行20天。”湖北能源襄阳宜城电厂市场经营部副主任曾璐说,每隔几天就有从陕西榆林杨桥畔站发来的优质烟煤到达电厂,为迎峰度夏提供可靠支撑。
在千里之外的陕西榆林,湖北搭建了前置采购中心,储存能力20万吨以上,从采购源头保障湖北煤炭稳定供应。湖北省煤炭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将煤炭的供应端、运输端、使用端连接起来,湖北国贸、楚象供应链等重点保供单位与全省200余家用煤企业,在这上面完成精准对接。
“一些小、微、散的用煤企业缺乏规模优势,议价能力有限,导致煤炭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湖北国贸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湖北国贸集团等省级煤炭保供单位作为省属贸易平台,汇集企业用煤需求后整合成大订单,直接向上游煤源集中采购,获取一定的议价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的煤炭代采、代提、代运服务,企业平均采购成本下降5%至10%。
锚定大宗商品保供稳价,聚焦区域优势资源,湖北供应链平台充分链接全球资源,打通上下游堵点。既畅通进口渠道筑牢大宗能源商品安全防线,更为企业扬帆出海打造了高效便捷的“快车道”。
“1辆‘武汉造’新能源汽车,从下单到提车,海外车主过去需要等待3个月,如今最多只需25天。”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公司总经理苏耀堂介绍,过去汽车出口,需要海外经销商先支付定金,再由整车厂排产,然后运输、交货,现在,依托长江汽车产业供应链平台成熟的海外渠道和供应链服务,可预先获取订单需求,实现产品前置,不仅大大缩短了交付时间,也减少了整车企业的资金压力。
截至目前,长江汽车供应链平台认证了覆盖全省、触达全国的近3万家企业,服务供应链订单达成近5000例,促成对接金额累计超165.21亿元,加速新能源智能汽车扬帆出海。
“链”式服务,直降企业成本
自入夏起,武汉鑫禾服饰有限公司马力全开,赶制150万件羽绒服。“难关已经熬过去了,现在浑身都是劲。”公司董事长张强感慨。
作为多家国内知名羽绒服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鑫禾服饰订单不愁,但2023年羽绒价格持续上涨,企业资金流紧张,一度难以采购原料。关键时刻,湖北华纺供应链有限公司(简称华纺链)伸出援手,垫资500多万元帮其代为采购原材料,维持工厂的正常生产。
湖北是纺织服装大省,但纺织企业普遍“小散乱”。购买原料周期长,占用资金大,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针对行业痛点,华纺链创新推出“集采+金融”服务模式,为纺织服装企业提供供需对接、融资支持。“我们可以找到源头工厂,相当于直采,还可代为采购,能节省5%至10%的采购成本。”华纺链总经理白睿表示。
在华纺链助力下,鑫禾服饰去年营收达4.3亿元,较2022年增长30%,年产能力达300万件。
不只解决单个企业难题,华纺链更着眼补齐产业链短板。湖北羽绒服产能占全国35%,但优质羽绒原料供应不足。为此,华纺链在河南省台前县建成5万平方米智能仓储,存储羽绒200余吨,货值超1亿元,并整合原绒采购、水洗加工全环节,形成“产区—销区”直达链路,为潜江、荆州、天门等羽绒服生产集群提供一站式供应链保障。
华纺链供图
新的时代背景下,湖北的供应链平台深度融入生产制造全流程,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
光谷光电子信息产业整体规模突破6000亿元,但许多中小微企业常常面临“小批量、高单价、无议价权”的困境。长江光电子供应链平台通过物料集采、拼单服务等形式,让中小微企业也能享受大客户待遇。
武汉卓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早期研发智能设备时,因主控芯片需求量较小遭厂商“拒单”。平台不仅快速匹配芯片货源,还联动代工厂将芯片直接加工成主控板,将生产周期压缩至半年,成本直降20%。“小批量订单也能享受规模化服务,这在过去难以想象。”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我们的角色既是‘红娘’,也是‘保姆’。”湖北长江光电子信息产业供应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堃用两个比喻概括平台核心价值,通过大数据精准匹配供需两端,提供从芯片设计、代工到测试的一站式服务。
一键撮合 科技创新“1+1>2”
高校院所有专利、有技术,却找不到买家?企业有需求,却不知道引入哪家技术?如何有效实现“1+1>2”?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由此应运而生。
2023年,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刚上线,就有一桩“科创姻缘”成功联姻。研发高性能红外探测器芯片新产品时,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德红外”)遇到难题。原来,公司产品之前所用的消光涂层材料,吸光率多在95%以下,且生产及涂抹工艺流程较复杂、生产成本高,达不到大规模量产的要求。为寻找解决方案,高德红外在科创供应链平台发布技术需求。平台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响应,在深入研究企业需求后,帮助匹配上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团队。
双方联合攻关,经过3个月的多轮送样测试及工艺优化,样品吸光率达到98.68%,打破了关键部件的量产瓶颈。
有了这个平台,企业线上找技术,像网购一样方便。“平台上线了科创智能匹配大模型,可实现供需对接‘一键撮合’。每条有效信息背后都有技术经理人,全流程服务企业和科研机构,短时间内就能完成对接和沟通,尽快给出初步解决方案。”湖北科创供应链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天培介绍。
目前,科创供应链平台已入驻企业约6.6万家,科创需求数量4.7万多项,完成供需匹配1.4万多项。
作为科创供应链中心所在地和武汉节点,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以下简称“武创院”)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和模式上做出一些新探索。例如,创新财政资金“拨转股”的方式,给予早期项目一定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成功后,再根据约定或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转变为股权投资或退出,助推创新团队迈出成果转化“关键第一步”。
通过“拨转股”方式,武创院已支持近40个早期项目团队,域控智驱、烛照生物等项目已完成转股全流程闭环,一批项目得到社会资本青睐跟进,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