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烽火流金 江城壮歌——武汉抗战遗址展”开幕,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观展。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实习生 何抒澄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韩扬 李晓娟 实习生 庞泽超
昨日,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精心打造的“烽火流金 江城壮歌——武汉抗战遗址展”正式亮相。此次展览是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整合武汉市红色资源的标志性成果,也是活化历史记忆的创新尝试。
多维视角,走进抗战遗址
武汉,这座英雄城市,在民族危亡之际,一度成为全国抗战中心,以钢铁意志书写了震撼世界的抗战篇章。武汉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现存的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汉口新四军军部旧址、侏儒山战役旧址、国民政府第六战区受降堂旧址等40余处抗战遗址,是历史的无言见证,诉说着往昔的英勇与壮烈。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见证地,承载着深厚的红色基因。在此举办抗战遗址展,更具特殊意义。
本次展览通过珍贵史料、抗战文物及多媒体互动,立体呈现武汉抗战过程,带观众回溯那段烽火岁月。展览创新采用“武汉抗战遗址考察员”视角,从办事员、士兵、儿童、记者等多元群体视角还原抗战历史;同时还融合裸眼3D、互动投影等现代科技,打造可触摸、可参与的沉浸式观展体验。
精品文物,感知抗战历史
为让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加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馆方精选了300多张历史照片、20多件抗战文物与10多段动态影像,深入解读44处抗战遗址。
序厅残墙旁的炮弹箱里,安放着1938年金陵兵工厂生产的82式迫击炮弹。该型号炮弹在抗战时期被大量使用,成为我军的制胜法宝之一。“八办”办公桌上,叠放的《新华日报》仿佛还带着当年的温度。这份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的报纸,成为抗战宣传的重要阵地。
展柜里,《抗战文艺》《妇女生活》《工合之友》等刊物静静陈列,它们在汉创办或复刊,刊载了大量宣传抗日、唤醒民众的文章。其中,《妇女生活》为战时儿童保育会推出的保育专号,展现了女性在抗战中的坚韧与担当。抗战歌曲集《大家唱》诞生于武汉,收录了《义勇军进行曲》《最后的胜利是我们的》等经典歌曲,薄薄的纸页间,涌动着一个民族不屈的呐喊。
沉浸体验,点燃爱国激情
在这里,观众不只是看展,更是在展中行走。来到序厅“小巷空袭”现场,断壁残垣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墙上密密麻麻的弹孔是侵略者的罪证,而那一张张抗日宣传海报,仿佛还在散发着当年的热血与激情。
走近实景复原的“八办”办公桌旁,报纸还摊在桌上,一台老式打字机仿佛刚刚印好了文件。观众可以在此拍照留念,留下属于自己的“考察”记忆。裸眼3D投影剧场是一大亮点,它聚焦武汉文艺抗战风采,重现了冼星海在献金运动中指挥合唱的宏大场面,音画交织,仿佛让人穿越时空,听到了那激昂的抗战强音。
展览尾厅,一面巨幅日历墙定格在1945年9月3日——抗战胜利之日,不少观众在此写下感悟。
走出展厅,出口处是“庆祝世界和平、庆祝光荣胜利”标语,对面“胜利街”的路牌格外醒目。这条因抗战更名的街道,如今梧桐成荫、车流如织。战争与和平,历史与当下,在此刻串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