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张倩倩、通讯员陈昱、童克琴)硬币大小、通体透明、宛若水中浮动的降落伞……近日,武汉市江汉区小南湖中,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水中大熊猫”索氏桃花水母。9月23日,经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鉴定,确认其身份。它们的到来,为这座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水生态治理成效,出具了一份沉甸甸的“最优认证”。
9月17日,江汉区湖泊管理所工作人员苏恒在例行巡湖时,首次发现了这些成群出现的伞状浮游生物,它们在午间阳光照射下尤为显眼。苏恒上报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后,迅速引起重视。
第二天一早,湖北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修复首席专家康玉辉博士赴现场分析,初步判定为桃花水母。随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非洲专程来汉采样进行权威鉴定,最终确认本次在小南湖发现的桃花水母为索氏桃花水母。
“淡水为何出现水母”“是否具有毒性”……面对市民疑问,康玉辉解释道,桃花水母属于目前已知的唯一淡水水母类群,存在于水质清洁的淡水环境,“可能是通过水生植物、鸟类等媒介进入了小南湖。”
桃花水母并非普通生物。作为最早诞生于5.5亿年前的“活化石”,它对水温、酸碱度、溶氧量等指标极为敏感,是衡量水体生态环境的极佳指示物种。此次在高度城市化的中心城区湖泊发现桃花水母,具有重要的生态指示意义。
然而,这片如今能孕育“水中大熊猫”的水域,曾面临严峻挑战。资料显示,位于江汉北路与台北路之间的小南湖,是武汉水域面积最小的城中湖之一,仅3.5公顷,且被建成区紧密包围,自净能力弱,抗污染风险能力较差。
江汉区水务和湖泊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江汉区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治理,主动转变养护思路,从单一的水质管理向构建完整生态系统转型,通过加强水质监测、优化水生植物养护、建立水草堆放场、进行内源治理等一系列措施,逐步修复健康水生态。目前,小南湖生态系统已逐渐稳定,湖泊水质已稳定达到该湖功能区划要求的地表水Ⅳ类标准,并逐步向好。
据了解,中国作为桃花水母分布最广泛的国家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已有多例报道,主要以长江流域较多,武汉中心城区还是首次发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