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我们终于知道劲该往哪儿使了” 村民有了自己的“数字防灾地图”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4日08:14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乐克

傍晚6点37分,孝感市孝南区天色骤然压暗。桂桥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小峰的手机屏幕应声亮起——一条黄色预警弹窗跳出:“今晚21时,强对流预警,瞬时风力8级,伴有雷暴。”

他点开“防灾减灾小程序”,包含132户重点居民的风险清单自动加载。指尖轻滑,预警信息与避险路线的导航信息,同步发出。

10月13日是第36个国际减灾日,我省加快基层“提升灾害韧性”建设,已经在孝感等多地展开试点,把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开放给社区乡镇群众,成为基层干部和群众手中的“防灾神器”。

让数据“流动”到群众指尖

“这不仅仅是一次信息推送,更是一项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孝感市应急管理局救灾保障和防震科科长饶杨说。

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完成后,我省形成2700万多条风险数据集,彻底摸清了灾害风险底数,以孝感市为例,该市大部分地区位于全省中南部洪涝、风雹、干旱灾害区,孝昌县、安陆市与应城市还处在全省森林火灾次重点防治区。

饶杨打开电子屏幕,辖区每一处地质隐患点、每一片低洼易涝区,都化作屏幕上的不同光点。

“过去,这些数据大多由行政部门使用,与社区居民和乡村群众存在隔阂。”饶杨介绍,如今,孝感市应急管理局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技术团队启动攻关,把风险普查成果转化为基层能用、群众看得懂的工具。如今群众点点手机,打开小程序,就可以查看自家附近灾害风险地图、社区应急物资、紧急避难场所、医疗资源等。

“我们搭建防灾减灾小程序时,整合了气象、地质、洪涝、火灾等多个预警发布源,用户可以及时接收准确的灾害预警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副研究员阮班晓介绍。

“过去是我们追着风险跑,现在是风险信息通过数据匹配,主动找到人来报告。”阮班晓如此形容这一转变。

“数据活了”,基层防灾变了样

“最直观的变化是,我们终于知道劲该往哪儿使了。”李小峰感慨道。

他介绍,今年6月19日强降雨来临前,小程序对社区低洼易涝点和多处老旧房屋发出精准预警,社区网格员赶往现场,拉起警戒线。一小时后,狂风暴雨导致一处房屋部分受损,因处置及时,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数据活了,我们的工作也更活了。”李小峰说。

这种“活”,体现在防灾减灾的各个环节。

“社区也有了数字化风险清单。”桂桥社区副主任金菁菁轻点屏幕,社区内3处老旧房屋、5户独居老人、1处易涝点信息清晰罗列。“一旦发布暴雨预警,系统会自动提示我们重点巡查这些区域和住户,并生成最优转移路线。”她说道。

“以前要拿着本子一个个找电话号码,现在一键推送,自动导航到最近的避险场所,”她说,连怎么跑都给你规划好了。

应急物资的调度更快。金菁菁点开“物资模块”,社区各种应急物资清单和所在位置都有清晰指引。

“变化很大。”朝阳村5组村民徐春清深受感触。3月27日夜里,他听到院子里“哗啦”一声巨响——自家防水棚被吹飞了,篷布挂在树上,棚架砸在地上。他想起小程序,打开“灾情上报”,拍了张照片,提交“防水棚被吹飞了,在澴河大堤旁5组”。

不到半小时,应急队员敲门了。他们带着防水布、绳索,在手电筒的光束里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临时加固好棚架。第二天一早,村里就协调施工队来重建。

“过去不知道给谁打电话,现在手机上一点,队伍就来了。”徐春清说。

“对症下药”的防灾科普

除了预警和避险,小程序还是一个“移动的防灾知识库”。

阮班晓介绍,系统内置的200多条防灾知识卡片和短视频教程,并非千篇一律的通用内容,而是根据孝感本地的历史灾情和风险特点“量身定制”的。

“例如,针对孝昌县的山洪风险、安陆市的森林火险、应城市的风雹灾害,我们都编制了‘本土化’的避险策略和科普内容,真正实现‘对症下药’。”阮班晓说。

在桂桥社区的宣传栏上,张贴着小程序的二维码和使用指南。文进云、李小平等几位社区居民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在遇到异常天气,第一反应就是打开手机看看小程序,“心里踏实多了”。

据统计,小程序运行以来,已累计发布有效预警近百次,启动应急响应23次。

“让基层社区、村庄都拥有自己的‘数字防灾地图’。这是把国家完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首次普查成果,转化成了基层治理能力。”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世祥教授表示。

【责任编辑:肖梦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