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亚洲第一天坑”,国家矿山公园石海变绿州。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焦阳 杨安国
“十一”长假,黄石“亚洲第一天坑”旁,国家矿山公园游人如织,曾经岩石裸露的黄荆山麓,如今草木葱茏,孩童在草坪上嬉戏奔跑。长江之滨,黄石这座因矿而生、依矿而兴的老工业城市,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绿色蝶变。
三千年的青铜采冶史、百年的近代工业轰鸣,在为黄石带来辉煌的同时,也在城市肌体上留下一道道触目惊心的“伤疤”——裸露的岩壁、积水的矿坑、飞扬的尘土。这,曾是黄石无法回避的生态痛点,更是城市转型必须解答的时代考题。
“决不把包袱留给未来!”近年来,黄石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如今,黄石历史遗留废弃露天矿山修复率达97%!昔日矿坑不再是“包袱”,而是变身文旅胜地、田园综合体、新能源基地、生态墓葬地,一场“修复一处、生态焕新、产业升级、百姓受益”的多赢变革,在这里生动铺展。
将市场化修复写入地方性法规
今年国庆长假,黄石“流浪矿山”越野赛在龙衢湾排土场激情上演。这片曾渣土裸露的铁矿废料场,如今变身集山地摩托、半山酒吧、狂热街区、星空露营、隐谧云舱等五个板块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公园,每天前来休闲的游人如织。
黄石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晖介绍,面对复杂的矿山环境问题,黄石没有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复绿,而是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底图,先画好生态保护的“骨架”,再编制矿产资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等专项规划,立下“2035年修复率、达标率、复垦率均达100%”的军令状。
为让修复有法可依,黄石在全省率先“吃螃蟹”——2021年《黄石市矿山生态修复条例》正式施行,首次将市场化修复写入地方性法规。既治好生态旧伤,又为城市发展腾出未来,让修复从一开始就走在生态、经济、民生三赢的正道上。
黄石砸下17.664亿元,向黄荆山、长乐山、铁山等10个矿区宣战,72个矿点逐个清零——30多平方公里破损土地重焕生机,3.7万亩矿山变回绿地,20多个乡镇、30万群众彻底告别“出门戴口罩、衣服沾灰尘”的日子。
给大地“缝合伤口”的智慧
在板岩山治理现场,工程师王建国展示着特殊的“针线活”——山体上纵横交错的锚索如绿色手术线,将破碎的岩体紧紧缝合。“我们先给山体做‘CT扫描’,再用微创技术植入生态袋,让植物在岩石上扎根。”他捧起改良后的土壤介绍,这种由秸秆、菌剂和客土配比的“营养餐”,能让植被成活率从30%提升至95%。
黄石市铁山区相关负责人回忆,当初动员矿区搬迁时,老矿工拍桌怒吼:“矿停了让我们喝西北风?”当地政府没有简单关停,而是创新“矿地融合”模式:将废弃矿坑改造成物流产业园,采空区建成光伏电站,选矿车间变身工业遗址博物馆。如今老矿工的儿子考取导游证,每天带着游客讲述父辈的故事。
大冶铁矿废弃矿区建起的立体农场令人称奇:垂直岩壁上,铁皮石斛依偎着苔藓生长;矿坑蓄水形成的湖泊里,鲈鱼游过倒映的蓝天。技术员小李算了一笔账:“亩产石斛鲜条200公斤,是传统农业产值的8倍,还解决50名矿工再就业。”曾经依赖矿石的经济模式,已转向“石头缝里种金子”的生态经济。
“修复+”让废弃矿山变聚宝盆
修复最终目的是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黄石深挖修复后土地的潜力,探索出“修复+”的多元融合模式,让废弃矿山变成聚宝盆。
“修复+能源”:废弃矿坑变身绿色电站,铁山区30兆瓦光伏项目每年可提供数亿度清洁电力,大冶市引进制氢工厂,将形成可观的产业链产值,带动大量就业。
“修复+文旅”:大冶铁矿国家矿山公园、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公园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和研学基地,每年吸引数百万游客。
“修复+工业”:引进湖北迪赛鸿鼎高新材料公司、湖北渤海生物控股集团等,全部达产后将创造巨额年产值和大量就业岗位。
“修复+农业”:金海七约山的白茶观光园、金山店车桥村的果蔬基地,让昔日工矿废弃地变成增收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修复+民生”:废弃矿场化身健身公园、露营基地、越野赛场,成为市民休闲娱乐新去处,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昔日的“矿竭城衰”彻底成为历史,一座“矿绿城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城,正在长江之畔加速崛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