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文辉 通讯员 李洋 吴辉特 实习生 李杰锋
把大坝想成一块巨型蛋糕。蛋糕刚出炉时,外皮先冷、内芯还烫,一缩一胀就“咔”地裂开。大坝也一样:水泥在水里“发烧”,表面被江风迅速吹凉,里外温差一大,就会拉出一道道“皱纹”——这些皱纹就是温度裂缝。裂缝虽小,却能让大坝漏风渗水,久而久之危及安全。这就是“无坝不裂”的魔咒。
三峡集团混凝土中心主任李文伟用了30多年打破这一魔咒。从长江到金沙江,从三峡大坝到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他率领团队溯流而上,破解了巨型大坝混凝土材料难题,创建高抗裂高耐久大坝混凝土技术体系,树立起新的行业标杆。
9月24日,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获奖后,李文伟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讲述了攻关无缝大坝的故事。
李文伟在颁奖仪式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摄)
上百种配比试验,选定最具耐久性的材料
建筑混凝土大坝的过程,有些像烘焙蛋糕——做好模具,将材料灌装进去,等待冷却成型。这个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温度裂缝。
“大坝浇筑,更像是一场与自然环境的较量。”李文伟说,出现温度裂缝后,需要再往裂缝里灌浆、填充裂缝,不仅耗时耗力,还留下了隐患。
1986年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毕业后,李文伟去了宜昌,赶上葛洲坝工程建设的尾巴,紧接着又参与三峡工程的前期研究,“要让大坝无缝,首先要提升混凝土质量。我接受任务组成了一个团队,研究大坝开裂及耐久性问题。”
年轻时的李文伟。(受访单位供图)
当时的主流设计理念以提高混凝土强度为主。李文伟则提出,应当综合衡量混凝土的多个性能,特别是耐久性。从高强度到高耐久,随着设计理念转变,混凝土配制的技术路线、原材料选择都发生明显变化。
“我们从源头入手,选择抗裂性、抗冻耐久性更好的中热硅酸盐水泥。根据三峡大坝的特殊要求,对其进行改进,使它具有微膨胀特性,进一步提升其抗裂性,又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对性能指标提出更严格、更科学、更精细化的要求。”李文伟说。
他和团队将实验室建在三峡工程施工现场,除了材料测试、模拟试验、现场应用研究,还和其他科研团队同步开展平行验证试验。1997年,通过上百种配比试验,李文伟团队调试出适用于三峡大坝的中热硅酸盐水泥。2006年5月,三峡大坝浇筑到顶。经多次抽取混凝土芯样验证,大坝混凝土砂子、石子分布均匀,胶结优良。
李文伟团队,初战告捷。
发电量近4000亿千瓦时,未出现一条温度裂缝
2000年起,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李文伟团队开始研究低热水泥。此后6年,他们通过优化水泥矿物组成、重构矿物晶体结构、改变水化反应速率,攻克“高性能低热硅酸盐水泥”制备技术。之后在向家坝、溪洛渡两座水电站均局部应用了低热水泥,实际效果良好。
后续开发建设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要不要全面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各方意见不一。
疑虑是客观存在的:两座大坝均位于干热河谷,局地气候恶劣,昼夜温差大,大风天气多;两坝都是“瘦高型”的双曲拱坝,犹如弯曲的、薄薄的鸡蛋壳镶嵌在峡谷之中,承受巨大的水压力;最令人担心的是,大规模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应用没有先例,风险不明。
李文伟斩钉截铁:“有人说传统技术成熟,即使微裂也不会出大问题,但我就是要追求一点都不裂。”
他的团队提交了一份内容扎实的研究报告,并通过系列实验结果,最终说服了决策层,将低热水泥混凝土技术推广到乌东德、白鹤滩。大坝浇筑过程中,李文伟每天“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只要电话铃一响,我的心就一紧。”
李文伟在工地上。(受访单位供图)
2023年4月12日,白鹤滩大坝破纪录地取出一根长度为36.74米的芯样——大约13层楼那么高。如果层间结合不好,芯样会很快断开;芯样越长,说明混凝土质量越高。
从中热水泥到低热水泥,虽仅一字之差,却意味着无缝大坝技术在环境、气候等方面的全面突破。如今,乌东德、白鹤滩已投产多年,累计发电量近4000亿千瓦时。“各项监测数据正常,大坝运行状态良好。截至目前,没有出现一条温度裂缝。”李文伟说。
“无缝大坝是中国水电整体进步的体现”
“能建成无缝大坝,并不是我们一个团队的成就,而是中国水电整体进步的体现。”李文伟说,大坝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水泥只是解决材料问题,前期的勘察预判、施工期间的质量控制、建成后的运维等,都决定着大坝质量。
李文伟说,三峡集团有“追求完美极致”的基因。目前,他的团队正策划实施“百年混凝土工程计划”——持续跟踪研究服役大坝混凝土性能演变,并在已建成的大坝内安装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的温度、湿度、应力等关键参数,为大坝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团队还积极引入AI技术,“以往做混凝土配比设计与试验,必须做出样品。将来可以用AI技术进行智能设计、数字试验,效率更高。”李文伟说。
第六届杰出工程师颁奖仪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戴文辉摄)
2006年,李文伟在美国科罗拉多州访学,参加一个全美大坝建设论坛。嘉宾们发言完毕后,主持人仅仅出于礼貌地问了一句:来自中国的代表有什么要说的吗?
李文伟“腾”地一下站起来,说:“我有新东西要介绍!”他讲了半小时,全面介绍了三峡工程的技术水平、中国水电发展现状以及中国工程师建设三峡工程的科学态度,引起强烈反响。事后,好几家美国高校、研究机构请他去做报告。
近20年来,中国水电的飞速发展举世瞩目。李文伟参与建设长江干流上的5座巨型水电站,加上葛洲坝,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这条绿色走廊跨越1800多公里、水位落差超900米,总装机容量7169.5万千瓦,年均生产清洁电能约3000亿千瓦时。
如果再去一趟科罗拉多,会讲些什么?李文伟想了一下,即兴作了一首打油诗:都江古堰越千年,三峡大坝创新元;治水神工今犹在,金沙典范永流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170001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