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关怀“一老一小”,夯实基层医疗,民生改善的湖北感知—— 万家灯火中映照中国温度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17日07:06 来源: 湖北日报

夜幕降临,武汉市汉阳区杨泗港都市T台“国风”篮球场灯火辉煌。(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李光正 汪菁华

10月14日清晨,阳光洒进武汉市青山区燕语光年小区柠月乐龄中心。舒缓的音乐声里,老人们翩然起舞。楼下托育园传来孩子们牙牙学语的稚嫩童声。不远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王再春带领团队背上医疗包出发,为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的管理居民上门随访。这生动的图景,正汇入荆楚大地温暖的民生画卷。

“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6次考察湖北,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人民,情牵民生。寄望之重,激荡人心;期待之殷,激励荆楚。

过去5年,湖北始终牢记嘱托,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从社保服务的便捷高效,到“一老一小”的悉心关怀;从基层医疗的步步夯实,到就业保障的坚实托举,湖北精准施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暖意,在这份厚重的民生答卷里流淌。

数字赋能,社保服务从“可及”到“便捷”

“以前报销异地住院费用,要先自己出钱垫付医疗费用,再坐火车到武昌医保中心办理报销,一个多月才能到账。现在出院时用手机展示医保码直接结算,太方便了!”在宜昌随子女居住的武汉退休职工王军,通过“湖北医疗保障”微信小程序线上平台快速备案,享受了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便利。

医保报销“指尖搞定”,正悄然打破山水阻隔,为城乡融合发展与人员流动注入强劲的动力。

据统计,2024年,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规模达3709.81万人次,为群众减轻垫资压力218.26亿元。湖北参保人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率达到89.1%,提前并超额完成“十四五”国家规划目标。

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安心与从容。年近七旬的襄阳退休教师李先生和妻子,每年夏季到贵州儿女家避暑。他们办理了异地长期居住备案后,在贵州的定点医院看门诊或买药,就像在家乡一样,实现了“候鸟式”养老无忧。

而这份安心,正随着服务网络的不断延展,如春雨般浸润至更多细微之处。5年来,湖北持续深化民生保障服务数字化转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网络不断扩面增容,从住院费用到普通门诊费用,再到门诊慢特病治疗费用,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累计惠及3500万人次。

不仅仅是医保,民生“一网通”应用场景也不断拓展,在交通出行、文化旅游、惠民惠农补贴发放等领域广泛应用;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网上办”成为常态;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精准直达企业……一系列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便民举措,将办事流程化繁为简,由“人找政策”变为“政策找人”。

系统施策,“一老一小”关怀从“基础”到“多元”

“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抓住‘一老一小’这个重点,更加精准有效地为群众排忧解难。”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深切嘱托。

“夕阳”拄杖赏长江晚霞的从容,“朝阳”牵手追东湖春风的烂漫,这两帧带着荆楚水韵的画面,寄托着湖北用全域统筹的“绣花功夫”织就覆盖城乡的照护网,应答我国人口结构转型考验的求解。

“十四五”以来,构建与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在荆楚阔步前行。建在家门口的460个养老服务综合体和1000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为城乡老年人提供了就餐、娱乐、康复等便捷服务;防滑地面、沐浴椅、扶手等贴心设计的适老化改造,让10万户特殊困难老人家庭有了更安全、更舒心的居家生活“帮手”;床位总数超10万张的390家医养结合机构,令更多老人和家庭畅享“看病不跑腿、养老有人陪”的便捷。

在荆门市东宝区第一福利院,半失能老人方奶奶拿起控制器,自行调整智能护理床的形态,活动背部、腿部,“感觉自己又能做主了”。福利院院长严静感慨,以往护理员照料像方奶奶这样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单是翻身、调整体位就需两人协作。如今,护理员一键即可完成。

今年9月,这款产品的“升级版”项目,入选工信部与民政部联合公布的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试点项目名单,计划在我省20家养老机构开展试点应用。项目还承载着另一使命,参与制定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相关应用服务规范,为全国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规范化应用和银发经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湖北方案”。

一系列智慧产品和服务拉伸着人们对未来养老的美好想象。“近年来,我们不断创新研发智能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居家养老监护等,走在全国前列。”省民政厅老龄工作处处长孔习兰说,湖北还重点在情绪陪伴、智慧送餐、服务提醒等场景布局,推动智能机器人逐步走进养老机构、社区网点和居民家庭,让“AI+养老”逐步照进现实。

每个工作日早上8点,武汉市武昌区水果湖街道居民黄先生,上班前准时把1岁多的儿子帅帅送到武昌区妇幼知音托育中心。曾经,黄先生为儿子托管问题发愁。如今,看着孩子在这里长了不少知识,性格也变得开朗,他悬着的心放下了。

“没想到生娃疼痛,国家都帮我们考虑到了。用上止疼针,医保报了77%的‘分娩镇痛’费用,自己只花了三百来元!”10月10日,武汉市二胎宝妈王女士在湖北省妇幼保健院通过分娩镇痛技术顺利分娩,成为我省首位享受分娩镇痛医保报销的“幸运妈妈”。她扳着手指头罗列着,怀孕期间门诊产检费用报销了4500元,后续还能领生育津贴2.7万多元,每个月还有300元育儿补贴,可以领到孩子3岁,“我们赶上了好时候,打从湖北出台生育支持‘30条’措施后,我们更感受到每天不一样”。

目前,全省每千人口托位数达到4.53个,一批普惠性托育机构投入使用。从孕期保健到儿童健康管理,从早期教育到普惠托育,一个更加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正在荆楚大地铺陈。

强基固本,基层医疗从“网底”到“高地”

一周前,71岁的大冶市还地桥镇军山村村民胡普安,因患冠心病伴有肠梗阻而住进还地桥中心卫生院。经几天治疗,心脏病症状缓解,但肠梗阻没有好转。主治医生柯尊寅提出请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市人民医院进行远程视频会诊。会诊调整了老人的用药方案,几天后,胡普安顺利出院。“我花少钱看好了病,不用再往市里跑了。”老人高兴地说。

曾经的“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折射出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薄弱的短板。

5年来,湖北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提升县域医疗综合能力,许多创新举措,在湖北接连推出,一张连续、均衡、安全、可及的健康服务网络显示出强劲张力。

86%的县(市)有了三级医院,建成城市10分钟急救圈、农村30分钟医疗圈;全省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已实现415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为患者节省了就医时间和费用;把心脑血管病救治的第一步放在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成基层心脑血管防治站1000余家,成功开展心梗、脑梗应急溶栓6600余例;组建约1.8万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培养配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村医1.3万余人。

这些政策不仅降低了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门槛,回应“救死扶伤乃医者天职”的社会期待,更彰显了医疗保障体系的人文关怀。

昔日按科看病,如今按病索医,武汉部分医院试水的“多科联诊”让患者少了四处折腾的麻烦;过去排队挂号、取药,眼下打开手机、线上支付,智慧化医院的打造让病人享受少排队的便捷。一个个小小的举动,彰显的是对解决民生之需矢志不渝的追求,是对破解改革难点决不言败的进取精神。

“5+2,白+黑,全天候呵护您的健康。”家庭医生对社区居民签约服务时常说的这句话,传导的是一个庞大保障体系的守护,是对尊重生命的践诺。

从衣食住行到业教保医,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改革中破解民生难题,有效打破时空阻隔,弥合城乡差异,提高优质资源的普惠化水平,让全省人民更公平、更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民生保障网愈发密实,荆楚大地的幸福底色更加厚重。

【责任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