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桂凤上化学课 通讯员供图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张渊 通讯员 殷洁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武汉市新洲区的乡间小路上,新洲区第二中学化学教师罗桂凤已踏着晨露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她的手提包里,除了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高三化学教案外,还装着草木灰、食醋。
自2001年大学毕业回家乡任教以来,罗桂凤始终扎根乡村教育一线。她以化学为桥梁,将课堂延伸至田间地头;以爱心为底色,成为留守学生的“校园妈妈”;以责任为担当,带动青年教师共同成长,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让化学知识“活”起来
“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实验伙伴’有些特别!”10月20日下午第一节课,罗桂凤捧出一个托盘,里面既有试管、烧杯等标准实验器材,也有一袋从农家土灶收集的草木灰、一瓶家常食醋。“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东西。”她边说边把器材和样品递到学生中间,让大家轮流触摸、观察,“等会儿咱们就用它们做‘自制钾肥’实验,看看这些生活里的常见物品怎么变成‘化学宝贝’!”
她一边演示操作,一边讲解:“草木灰里的碳酸钾是钾肥的主要成分,咱们用食醋和它反应,就能提取出更易被作物吸收的钾元素。就像咱们家种庄稼,知道土壤偏酸,就该撒点草木灰调节,这都是化学知识在帮咱们干活!”
“乡村孩子最熟悉土地,把化学知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结合,才能让知识真正‘生根’。”罗桂凤对记者说。春天,她带学生走进农田,用pH试纸测土壤酸碱度,讲解“盐类水解”原理与作物种植的关系;高三复习时,她拒绝“题海战术”,将化学计算与农药配比、化肥施用等实际问题结合;用电化学原理指导学生用橙子、铜片制作“水果电池”。
“罗老师的课让我们发现,化学不是枯燥的公式,而是能让庄稼长得更好、让生活更便利的学问。”一名学生感慨道。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罗桂凤所带班级的化学成绩名列前茅,更点燃了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做留守学生的校园妈妈
“最近天气转凉,睡觉前记得把厚被子拿出来。”每天下晚自习后,罗老师都要去学生宿舍看一看才放心,叮嘱住宿的同学们天气转凉,记得添加衣物,还将自己准备的创可贴、红糖等物品递到学生手中。在新洲二中,许多学生父母常年在外务工,罗桂凤的办公桌里常年备着零食和文具,被学生称为“百宝箱”。
作为班主任,罗桂凤有个法宝——《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翻开档案,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学习进度,甚至生日、兴趣爱好等都记得清清楚楚。她坚持使用“成长对话本”,定期收阅批注,与学生进行心灵交流。曾有一名学生因家庭变故变得消沉,她在本子上写道:“人生如化学实验,偶尔‘反应不顺’,调整‘配比’总能找到新方向。”三年的耐心陪伴,终让这名学生走出阴霾,考入理想大学。
每天清晨,罗桂凤会提前一刻钟到教室陪学生早读;晚上查完寝回到家,往往已是深夜。学生深夜发烧,她亲自驾车送医;女生生理期不适,她熬好红糖姜茶送到宿舍;学生缺衣少物,她整理自家孩子的衣物送去。元旦时节,她组织全班包饺子煮汤圆,笑语声中,教室里洋溢着家的温暖。
这份付出赢得了学生的真心爱戴。每年教师节,她的办公桌总被贺卡堆满;毕业多年的学生,仍常发来问候信息。“不求学生功成名就,只盼他们拥有选择人生的能力和底气。”罗桂凤说。
为乡村教育拓路筑基
“乡村教育的短板,不是孩子的天赋,而是合格的实验室、美丽的教室。”作为新洲区政协委员,罗桂凤的这句话,曾在政协会议上引起热烈反响。为了这句话,她走访了新洲区十几所乡村中学,详细记录下各学校实验器材的缺口;她还与200多名家长座谈,倾听他们对乡村教育的期盼。
在校内,她牵头成立“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每周组织“磨课会”,指导年轻教师将乡土元素融入教学。青年教师刘定芳回忆,自己初入职时,罗老师手把手教她设计教案,带她去田间地头寻找教学素材。“罗老师常说,乡村教师要扎根乡土,才能教出有根有魂的学生。”在罗桂凤的指导下,刘定芳、欧亚等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如今,47岁的罗桂凤依然保持着早出晚归的作息。有人问她:“都教了24年了,不累吗?”她笑道:“看到学生们眼中的光,想到自己读书时遇到的好老师,就觉得这点累不算什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