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95人!武大机器人学院迎来首批机器人专业学生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9日20:38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冯袁玥、通讯员丁硕、杨成武)11月8日至10日,“江城杯”第11届中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决赛在武汉大学举行。11月9日上午,大赛配套主题论坛——智创未来·机器人赋能产业与科教新生态论坛在武汉大学雷军科技楼报告厅拉开帷幕,汇聚政府、高校、企业及师生代表300余人,共同探讨机器人技术在产业升级与科教融合中的前沿趋势与发展路径。

论坛在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执行院长肖晓晖教授的开幕致辞中拉开帷幕。肖晓晖指出,机器人技术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正深度融入智能制造、社会服务与教育教学等多个场景,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引擎。

今年7月,武汉大学机器人学院成立,致力于打造跨学科交叉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湖北建设“三高地、两基地”与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目前,学院有283名学生,包括首批95名机器人专业学生和187名原智能机器人实验班学生,此外还有117名自动化专业学生即将转入。

在全国范围内,武汉大学是少数设立独立机器人学院的高校之一,大多数高校的机器人专业仍隶属于机械、自动化或计算机学院。“学院整合了动力机械、电气自动化、电子信息等多个学科的师资力量,在产学研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刘胜院士团队研发的‘天问’人形机器人在足部运动控制与手部操作等核心技术上实现突破,已在孝感实现一定程度量产。”肖晓晖介绍。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正在建设“数智教育通关实验室”,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肖晓晖谈到:“放在以前,每一个关卡都涉及不同学科、不同课程,想要做这样一个实验室困难很大,而现在一个学院把培养方案打通,按照张平文校长提出的企业出题、联合指导、学生通关、社会认可的模式,提升机器人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

紧接着,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秘书长阮乐成深入剖析人形机器人从技术突破到场景落地的挑战与机遇。他谈到武汉机器人发展明确以“以用为导向”的差异化发展路径,聚焦打通机器人走向应用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设置23个场景,覆盖工业、医疗、药房、便利店、居家康养等广泛领域,部分如倒水、擦桌等家庭辅助场景已取得显著进展。

在论坛政策宣讲环节,江夏区相关负责人详细解读区域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新政策举措,当地也拿出更多“真金白银”,进一步聚焦“抢赛道、强协同、优结构”,修订形成“科创33条”。对于高技术、高成长的项目给予8000万元的创投支持;对每个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给予1500万元的经费支持,以更积极的政策广纳贤才。

当日下午,“就在武汉、创赢未来”2025年秋季武汉市系列招聘活动也来到武汉大学,1700个优质岗位虚位以待。11月10日,大赛将举行颁奖仪式,入围“江城杯”大赛决赛的200支团队、600余名研究生将决出冠亚季军。

【责任编辑:张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