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谈牧
11月9日,由广东、香港、澳门联合承办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隆重开幕。这是全运会首次走进香港、澳门,也是历史上规模最大、赛期最长、承办城市最多的一届全运会。
数百块金牌,终将各归其主;但比奖牌更恒久的,是流淌在赛场内外的精神底色——长期主义。它不在聚光灯下,却在每一次呼吸、每一滴汗水、每一块被反复利用的场地上,写下中国体育面向未来的信心与恒心。
体育的长期主义,始于运动员追梦的久久为功。“全红婵又拿冠军了!”“全红婵失误了!”短短几天,两条热搜交替登顶。18岁的全红婵在183天的蛰伏中与伤病抗争,在发育关的挑战下坚守训练场,即便双人赛失利仍坦言“坚持不易”。真正的不容易,不是永远站在巅峰,而在于在低谷中坚守、在波动中前行。正如竞技体育的规律所示,成功从非朝夕之功,那些贴满肌效贴的赛场瞬间,那些无人问津的枯燥训练,都是长期主义的具象表达。
全运会的改革实践,恰是体育长期主义的一个生动注脚:从设立群众比赛项目让“我要上全运”成为潮流,到纳入攀岩、霹雳舞等新兴项目开拓未来新空间;从联合组队打破地域壁垒,到“不新建大型场馆”的可持续理念,不断推动体育事业行稳致远。“十四五”以来近2000个体育公园、2万公里健身步道的建成,更彰显了从赛事热度到全民健康的长期规划。
体育的长期主义,兴于公众对精神文明的深刻认同。如今,运动员收获的追捧,早已超越成绩本身:人们为全红婵的坚韧喝彩,为张家齐的重返赛场动容,为每一位拼搏者的汗水致敬。这种转变,源于公众体育观的成熟——不再以一时胜负论英雄,而是读懂了竞技背后的坚守与付出,理解了体育成长的周期与规律。
值得关注的是,本届全运会是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的创新模式。跨地域办赛面临着赛事调度、场馆衔接、交通保障等多重挑战,部分赛事需在三地间流转进行,对统筹协调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把难度前置,把新鲜度留给观众,把可复制、可推广的“湾区标准”写进中国体育的下一页,这正是长期主义在粤港澳三地最鲜活的注脚:一次大胆的“跨界”,正在为未来的“拓界”探路。
长期主义不是慢,而是深;不是拒绝成绩,而是让成绩从深厚处自然涌出。它是运动员跨越伤病与低谷的坚守,是制度兼顾当下与未来的智慧,更是公众超越功利、拥抱本质的理性。体育的终点不只是冠军,而是更好的人生;全运会的意义不只是登顶,而是把攀登变成习惯。
当粤港澳三地的赛事钟声相继响起,我们不仅在见证一场盛会,更在参与一次面向未来的播种——让体育成为生活常态,让运动融入生命律动,让每个人都能在长期坚持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