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黄洁如
训练室内,一台人形机器人正笨拙地模仿着人类的抓取动作,它的每一次尝试,哪怕是最轻微的颤抖,都被精准记录,成为它学习“如何像人一样行动”的宝贵数据。这些看似笨拙的瞬间背后,是机器人训练师们为机器注入的“灵魂初稿”。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机器人训练师”等新职业正悄然兴起。一批年轻的“00后”开始成为机器人的“首任老师”,手把手教会它们认识世界。
训练师:大量采集数据,“喂”给AI大模型
徐善涛,就是那个调教机器人的人。
2025年4月,这位2002年出生、学旅游管理的男生,从奶茶店店员转行成为机器人训练师。他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会站在科技最前沿,成为“机器人幼儿园”里的“启蒙老师”。
“当时在招聘软件上看到‘数据标注员’,写着‘央视报道过’,还说是‘操作机器人’的,觉得挺酷,就来了。”徐善涛坦言,来之前对机器人训练师“完全没有概念”,只是凭着男生对机器人“天生的兴趣”,决定试一试。
他所在的地方,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面积1.2万平方米:在7000平方米的一期空间里,分布着动作训练、数据采集和应用实践三大功能场,以及人才培养基地;而5000平方米的孵化器则充满活力,既有大学生在教室里接受实训,也有产业链企业和配套金融、服务机构入驻聚集,共同构建了一个从技术验证到产业孵化的完整生态。
在这里,像徐善涛这样的训练师有30多名,平均年龄20多岁,都是“00后”在校生或刚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
打开训练室的门,仿佛进入了一个“科幻片场”:有人戴着VR眼镜,在虚拟场景中一遍遍模拟“叠被子”“放冰箱”;有人站在真实机器人旁,引导它完成“倒水”“出餐”等动作。他们的任务,就是用真机一遍遍重复人类日常动作,采集数据,“喂”给AI大模型,让它学会“自己动”。
审核员:剔除不合规数据,完善标准化内容
“机器人现在就像个孩子,你得手把手教。”徐善涛说,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比如“把水放在台面上”,可能要训练半个月,每天重复几百次。即便是最完美的动作,也需要上千条数据支撑,才能让AI记住。
徐善涛介绍,刚开始确实觉得枯燥,但慢慢就习惯了,“你看它从什么都不会,到能精准完成一个动作,就像老师看到学生进步一样,很有成就感。”
除标准动作训练外,还有一个核心目标,就是提升机器人的“泛化能力”——让它学会举一反三,不只在特定场景下工作。因此,训练师需要人为地“制造变量”:同样是倒水,杯子的位置、桌面上的物品、机器人的站位,甚至它的手臂摆动幅度不同,都构成一次新的训练。一个动作从初步掌握到灵活通用,数据需求量会发生数量级飞跃。
“一个动作哪怕完成得非常顺利,也可能需要几千甚至上万条数据来训练它的泛化能力。”审核员姚炎彬透露,这直接决定了工作强度。他解释道,审核简单数据一天能看两三百条,而面对包含多个步骤的复杂连贯任务,一天则只能审核二十几条。这意味着,训练师和审核员的工作量,会随着这些细微变化成倍增加,从几百次的基础采集,暴涨到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与校验。
原来,陪伴机器人的不仅有操作它们的训练师,还有检验数据的审核员,也可以称为“机器人幼儿园”里的小组长。他们每天会审核训练师实操得来的大量数据,剔除不合规数据,完善标准化内容。“就像每天中午巡视小朋友吃午餐,发现不吃青菜的孩子要及时告知家长,避免挑食。”姚炎彬笑着说。
全真机采集,用数据教机器“读懂”世界
在训练领域,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方式:仿真环境下的虚拟采集、真实场景中的真机采集。前者效率高、成本低,一天能采5000条;后者虽然一天只能采500条,却是AI“消化”现实世界的“硬菜”。
“仿真是基座,真机是灵魂。”产业园负责人胡龙丹解释,真机数据更贴近真实场景,是不可替代的“优质食材”。目前,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就采用全真机采集方式,从家居整理到餐厅出餐,从工业搬运到商业理货,训练师们在23个生活化场景中,为机器人“备课”。
徐善涛经手的项目,已从最初的简单抓取,延伸到冲咖啡、出餐等连贯任务。“机器人现在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进步。”
产业需求多样化,推动机器人训练模式创新。
今年10月,为完成特定数据订单,团队设计了一套VR训练系统:训练师无需操作实体机器人,而是在虚拟环境中用人手直接模拟机械抓夹。这种模式催生了独特的“人机一体”体验。“我在摆动的时候会带入机器人的特征,但我也有自己的习惯,时常感觉自己和机器人融为一体了。”新项目训练师姚中元如此描述这种新奇体验。这种全新的数据采集模式,让人与机器之间的感知与联系变得前所未有地紧密。
见证一个产业从0到1,新职业未来感十足
尽管工作内容还未像科幻电影里那般炫酷,但徐善涛依旧觉得未来感十足:“机器人操作精度能达到零点几毫秒,几乎是零延迟。你能感觉到,它真的在学。”
他对未来的想象很务实:“机器人不是要取代人,而是把部分工作接过去,让人去做更有创造性的事。”
他的家人起初对他的工作不太理解,直到在新闻里看到相关报道,才感到骄傲。朋友则好奇:“机器人现在到底能干吗?”徐善涛会告诉他们:“它正在学……而我们,就是它的老师。”
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像徐善涛这样的机器人训练师、数据标注师、机器人运维员等新职业,正成为年轻人就业的新选择。
他们的工作,本质上是为AI翻译这个物理世界。他们将人类与生俱来的常识——力度、角度、顺序——拆解为机器可以理解的数据语言,完成对人工智能的行为启蒙。
“我们不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还在参与一个产业从零到一的过程。”徐善涛说。他从奶茶店走来,走进机器人训练场。而他手中的数据,正成为未来智能世界的“第一课”。
徐善涛的职业转型,恰恰印证了湖北作为科教大省,正努力将人才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通过创新中心与高等院校协同,湖北不仅为“00后”提供了前沿的就业岗位,更让人形机器人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长”在了本土人才土壤与产业链条之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