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口江滩绿意盎然,美丽如画。近年来,武汉以生态为笔、以城市文化为墨,在两江四岸的画卷上,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打造世界级百里长江生态廊道。

11月6日至7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汉举行。
11月6日至7日,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在汉举行。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围绕“持续推动支点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开展协商议政。
通过深入学习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报告和说明,为制定实施“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战略指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勇担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使命,制定实施“七大战略”,着力提升“七个能力”,系统构建“1+7+N”政策保障体系,全省经济运行呈现均衡增长、持续向好、量质并进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国领先、大省领跑、中部第一,支点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实现“一年开新局”目标,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取得明显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开好这次会议,省委书记出席开幕会并讲话,对做好政协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寄予殷切期望。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会议。12家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会议,与政协委员深入协商交流。
省政协为开好本次会议、提高协商议政质效作了充分的准备。省政协党组及机关党组提前谋划、加强统筹、精心部署,省政协办公厅、经济委员会和民建湖北省委会认真组织实施。会前,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等,围绕落实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组织召开情况通报会,帮助委员知情明政、建言资政;扎实开展各类专题学习,深入开展相关调研,共形成建言材料97篇。
开幕会上,省政协副主席马旭明作主题发言。邹薇、孙击翔、刘运梅、雷爱文、付文芳、胡芬、王均成等委员作协商发言。与会人员围绕主题,聚焦七大战略、七个能力积极协商议政、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表示,要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集中凝聚到支点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上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以能级跃升增强支点战略支撑力
课题组在调研中发现,我省综合实力还不够强,尤其是民营经济还不够强;铁水公空联运网络效能不够高,九州通衢优势尚未充分发挥。省政协主题发言人提出建议:
全面开展重点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提升行动,加快从产品制造者向标准制定者转变,打造高价值品牌矩阵。实施龙头企业培优扶强和专精特新企业提升工程,加快培育壮大企业梯队。加快构建民营经济法治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包容审慎监管和柔性执法机制,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信心。
设立长江中游城市群协作与发展基金,谋划“十五五”时期可以落地的项目清单,争取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科技创新共同体、物流协同体系建设纳入国家战略规划。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协作联盟,探索建立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和产业对接机制,纵深推进区域联动。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在编制实施我省“十五五”规划和推进支点建设中,注重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造有全球竞争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企业和高校,实现能级跨越、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加速鄂湘赣三省协同创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解决省际“联而未合”问题,打造区域联动协作典范。
以动能转换增强支点硬核竞争力
省政协主题发言人认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接续存在阵痛,部分产业发展承压较大,同时,仍然存在创新赋能不足问题。他建议:
加快“数转智改网联”步伐,推进传统产业蝶变升级。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向“产品+服务”转型。打造“卓越级孵化器”,培育全生命周期服务、共享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新模式。
全方位提升高能级创新平台资源吸附力,构建“平台聚项目、项目汇人才、人才强科技”的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参与科研攻关需求征集、科技咨询和榜单编制,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话语权。实施“湖北职业院校专业重置计划”,支持企业深度参与高校的学科规划与建设,全要素、全过程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推动科技金融体制改革与服务创新,优化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和融资创新机制,加快创建全国科技金融中心。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突出“三线并进”,加快推动“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全面跃升。以智能化赋能城市改造。加大对行业领先企业扶持力度,打造企业梯队,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壮大人工智能等优势产业,拓展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和空间。打通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提升数据共享安全性。全面提升中医药地位,建设中医药产业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打通财政奖补、风险投资、信贷支持、创新券应用等渠道,缓解企业研发压力。构建全链条政策支持体系,降低民营企业创新成本。
以枢纽提升增强支点要素聚集力
针对我省铁水公空联运网络效能不够高和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关键要素流动仍面临体制机制障碍等,主题发言人建议:
按照“零换乘、零接驳”理念,完善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推动跨区域供应链产业链基础数据库和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大力发展临空、临铁、临江产业,培育壮大枢纽经济,争创国家物流枢纽经济区。树立开放前沿思维,在湖北自贸区开展更大力度的压力测试,探索湖北标准海外推广。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加强数字化赋能枢纽建设,提高我省枢纽功能复合化程度。推动天河、花湖双枢纽协同发展。搭建国际贸易风险综合研判平台,推动跨境电商发展。
以绿色发展增强支点生态承载力
主题发言人表示,生态环境满意度离公众期待还有差距,单位GDP能耗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等问题,为此建议:
制定长江湖北段生态系统修复中长期规划与分区分类治理方案,加快构建全省空天地一体、多灾种集成的风险监测感知网络体系。试点湖北生态配额、林业碳汇远期交易、湿地修复绩效保险等,在全国率先打通“电+碳+金融”市场。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统筹编制好“十五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科学制定目标,在生态系统治理、生态质量提高和生态价值转化上下功夫。加大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力度,着力打造生态示范的先行支点。
以文化创新增强支点文化影响力
针对我省优质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主题发言人提出建议:
深耕荆楚文脉,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创新文艺创作与市场对接机制,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文艺惠民体系,培育引进文化产业短缺人才,繁荣发展荆楚现代文明。强化“知音湖北”核心文旅品牌,集中规划1个至2个大型文创园,支持文创产品开发与IP授权,打造一批沉浸式文旅消费场景。创新推进“旅游+”,引进和培育一批文旅融合发展的头部企业。运用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赋能全域营销,提升文旅IP全链条运营能力。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做好建设和融合两篇文章,打造文旅精品项目,注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以文艺精品创作更好弘扬湖北红色文化,加强对湖北优秀创作者的挖掘培养。建设简牍博物馆,注重湖北文博资源IP化,打造文化新地标。
大会发言摘登
促进能级跃升 汇聚支点建设强大动能
省政协常委、武汉大学二级教授邹薇建议:
夯实创新基础,锻造科创策源的核心驱动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培育壮大科创舰群,推动“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协同创新。
壮大实体经济,提升现代化产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换脑,形成上下游对接、互利共赢的新兴产业集群;传统焕新,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智能换道,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
打造超级枢纽,做好大交通文章、开放文章、数智文章,提升要素空间配置整合力。
加快低碳转型,打造美丽湖北绿色生产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突出内联外通,提升区域协同发展牵引力。强化辐射赋能机制,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打造城乡融合新典范。
发挥高能级平台聚合作用
提升支点创新策源力
省政协常委、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省科协副主席孙击翔代表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建议:
创新平台机制设计,赋予高能级创新平台“特区式”自主权,破解协同痛点。激活平台内生动力,打破部门与区域壁垒,建立资源共享联盟,实现人才、设备、数据等要素跨域流动。
构建“项目集聚区”,以大科学装置为核心,组建专业团队提供“一对一”服务,吸引全球顶尖团队与项目。打造“项目策源地”,建立常态化重大项目策源与发掘机制;深化与龙头企业合作,提升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适配度;联合高校挖掘原创成果,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产业转化。
筑巢聚才,构建全球引才网络,定制化设计高端人才招引包;练兵育才,打造“产业工程师摇篮”;高效用才,搭建“实战竞技场”;价值留才,建立“事业合伙人”机制。
塑造数智化经济生态
提升支点产业竞争力
省政协常委、民建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刘运梅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民建湖北省委会建议:
大力推进数据要素资产化。加快构建数据要素市场体系,明确公共数据资产属性,打造“湖北数据样板”。推动武汉数据交易所挂牌运营,开展数据资产入表、质押融资、证券化等试点,充分释放数据价值。
大力推进产业发展数智化。在光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空间信息等优势领域,打造2个至3个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数智产业集群。实施“数智+”示范工程,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布局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新赛道,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大力推进治理模式智慧化。强化顶层设计,打造数智机关,深化“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企业”建设。优化高校学科配置和专业结构,完善数智技能国民教育;实施全民数智素养提升工程,加快弥合数字鸿沟。
推进物流体系智能化升级与韧性化建设
省政协常委、民盟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武汉大学二级教授雷爱文代表民盟湖北省委会建议:
畅通内外循环,构建现代化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提升干线规模化与支线网络化覆盖面,推进集疏运体系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强化数智赋能,提升物流资源配置效率与规模效益。建设省级物流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形成产业集聚和行业领军企业。提升枢纽港口、车站和机场能级,推广海外仓模式,提升国际集货能力,加开、加密国际航线,提升“双枢纽”开放辐射力。推动供应链差异化发展。
筑牢韧性根基,完善安全保障和应急备用体系。健全战略承载地安全布局,强化应急调度和冷链保障,建立“省级统筹+地市联动”应急调度机制,完善“铁水公空”多式联运支撑。推动绿色与可持续物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打造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湖北模式”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付文芳代表九三学社湖北省委会建议:
加强省级统筹,创立“湖北生态账本”,推动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全域化、精准化、可比化。
搭建“长江生态链”,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与共享应用。加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和运用,发挥北斗技术优势,对水质、碳汇、生物多样性等核心指标进行实时高精度监测。
培育“生态鄂商”群体,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生态产业集群。实施“一品一链”生态价值提升工程,成立生态鄂商产业联盟,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支持龙头企业技术攻关与市场拓展,力争“十五五”期间形成百亿级生态产业集群。
建立健全生态金融机制,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资本化的实现路径。设立生态环境基金、省级“生态银行”,构建市场化、可持续、高效率的绿色金融支持体系。
塑造文旅精品
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省政协委员、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胡芬代表民革湖北省委会建议:
强化品牌引领,构建协同发展新格局。打造高辨识度的“知音湖北”国际文旅品牌,构建“点—线—面”协调发展体系。推进跨区域资源整合,形成主题鲜明、业态互补的精品旅游线路。
优化产品供给,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矩阵。做强文旅演艺精品,打造“世界知音文化节”等特色节事IP,优化主题旅游线路。
创新业态模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关注消费新趋势,大力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数智文旅等新业态。
深化对外开放,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打造跨国文旅超级链接,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提升湖北在国际文旅领域的话语权。
提升服务体验,优化文旅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多语种服务系统,营造国际友好氛围。发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文旅服务,共同营造近悦远来的旅游环境。
加快推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
省政协委员、宜昌市政协主席王均成建议:
完善高位统筹协调机制。立足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任务,加大省级统筹力度,加强组织领导,注重规划引领,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健全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的推进落实机制。
构建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坚持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强化产业统筹布局,完善科创共兴体系,推动集群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全省“51020”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聚势突破。
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着力提升“金三角”基础设施、生产要素、生活服务的软硬联通水平,打造包容增长的示范样板。打造立体交通体系,打通要素壁垒,推进自贸试验区政策协同共享,试点“汉襄宜要素自由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支持宜昌打造区域性高教中心,推动宜昌、襄阳中心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
本版文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许旷 通讯员 郑轩
本版摄影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任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