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频道 > 党建观察思考

红手印挽留扶贫干部背后的武汉扶贫 摘帽不摘责任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9日04:42 来源: 长江日报

72位村民在联名请求书上摁红手印,希望留下驻村扶贫干部。其中故事,经过长江日报连续报道传遍大江南北,热动网络上下。

青云村,是武汉市几百个贫困村中的一个;杜凡和付旭东,是武汉众多一线扶贫干部中的两位。这些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武汉已基本实现整村脱贫出列,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从未止步。摘帽不摘责任,武汉决胜脱贫攻坚,更多精彩故事正在发生。

担心“人走之后又归零”?群众有不安,就打消他们的不安

这次青云村村民摁红手印挽留扶贫干部,起初无疑是出于某种担心,某种“不安全感”。

杜凡和付旭东驻村两年间,背靠组织支持,实际上已经让村湾大变了样子:荷包鼓了,村湾靓了,民风正了。让人们着急的直接原因,是扶贫干部帮助村里引进的产业项目才开始,火龙果大棚所需用地刚平整好,青云村需要他们。

村民深层的不安,是担心获得的一切重又“归零”,脱贫又返贫。在以往,在他处,这样的跌宕故事不是没有过。就在同一个区的木兰乡同兴集村,贫困村民李常学3年前建了个养殖场,收入看涨,就在准备大干一场时患了重病,不能再干重活,全家再陷贫困。

扶贫工作人员听说后,多次上门和他谈心,宽慰他,帮他借钱治病,联系合作医疗报销。慢慢地李常学重拾信心,承包养殖场附近几块地,种瓜养虾,去年他家再次脱贫。

这是一段从脱贫到返贫再到脱贫的惊险历程。

人们有不安,就要消除他们的不安。这次面对青云村的请求信,有关部门迅速作出回应:武汉市公安局经过研究决定,让杜凡和付旭东继续扎根青云村。

故事不同,做法相似——走进村子里,走进人心里,贴近大地,以情换情,是武汉扶贫一线干部的常态。他们不摆“花架子”,不搞“花拳绣腿”,不做劳民伤财的事,给武汉乡村面貌带来巨大改观:

截至最近一次统计,武汉已基本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销号、贫困村脱贫出列。“农民变员工、农田变花园、农村变景区”,一幅幅生态文明、美丽富饶的新乡村画卷,在武汉大地蓬勃延展。

干部和群众心里都有一杆秤,深知“造血”有多重要

建果园,事关重大。其重要性,不仅扶贫干部懂,村民同样懂。

以前青云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扶贫工作队来了之后,帮助集中流转土地,建起蔬菜配送基地,两个果园项目已基本落实,第一期50亩土地都平整好了,另外50亩果园也将建成。在这样的节骨眼上,驻村干部要“撤”,村民当然着急。

脱贫先造血,急群众所急,是武汉市扶贫干部的首要使命。

蔡甸的村民滕方远,2015年底被列为扶贫对象,一年后就彻底脱贫,现在日子过得很滋润,“政府也不再担心我”。他的秘密是“新法养猪”:养殖场内装监控,生猪但凡有什么异动,手机上随时能看到。他能掌握这么潮的设备和手段,就得益于各级政府的帮扶。

“刚开始要一点投入,一旦他上了手,就走通了一条硬路子。”扶贫干部如是说。

另一位贫困户王雄,以前不知道种植茶叶,都是农业部门派来专家,教他安装灭虫板、诱虫灯,告诉他怎么使用,帮他消灭虫害。刚起步,好茶出来不知道卖往哪里,干部们又帮他找市场。

“技术门道、市场之路打通之后,他们慢慢就能独当一面,对扶贫干部的依赖就会越来越小。”

这次杜凡他们在青云村摸索的造血机制,听起来更具市场化色彩:果园项目由村集体投资10%,年底获得红利分配20%,其中10%进入村集体账户;投资方让出的10%作为干股,建立扶贫基金。

这样的机制,在武汉全市既新颖,又常规。

市主要领导不久前表示,脱贫不能脱政策,要坚持队伍不撤、力度不减、政策不变,最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送一程”与“回头看”,要的是让村民“翅膀长硬”

杜凡和付旭东要走,理由其实也很“硬足”,因为青云村现在的一切看起来都很好:村里的池塘清了淤,修了护栏和生态绿道,装了太阳能路灯和监控探头,有了医务室、图书室和健身器材。即便他们担心的果园事业,有组织保障在,肯定也能顺利继续。

现在组织上决定两人留下继续干,无疑让青云村的故事更加美好。这一举措,也成了武汉按照中央精神,严格执行“扶上马、送一程”的生动写照。

蔡甸村民邹树波,特别能体会“送一程”的重要性。他四年前得到扶贫工作人员的帮助,贷上了款,扩展了鱼塘,眼看就能过上好日子,却不料遭遇大洪水,鱼塘溃堤,鱼和虾都被冲走了。遭灾后,有关部门7次上门,帮他解燃眉之急。一年后他顺利脱贫,扶贫队继续关心他,又帮忙联系银行,把他5万元贷款的还款时间予以延长。

江夏村民易有德靠种植苗木脱贫摘帽。有一天工作人员“回头看”,他报告一个新情况:自家与苗圃之间没有路,没通水,苗木生长困难,运输更是吃力。干部把问题一一记下,又多次进山,协调村委会帮他家通上水和路。

“送一程”和“回头看”的好处很多,根本一条是让村民“翅膀长硬”,不再返贫。

现在,杜凡和付旭东留在了青云村。两年后,或者说若干年后,他们终究要离开这个村子,但是他们肯定会经常回头。那将不再是“程序动作”,而是他们的生命习惯。

确保脱贫不返贫,已被写进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今起,武汉脱贫攻坚战役踏上了新的征程,向着成效经得起历史检验、经得起现实考验、经得起群众认可的目标迈进。

长江日报记者华智超刘功虎郑汝可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