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路街综合执法中心工作人员正在研判综合执法案件
今年以来,武昌区委、区政府将“民有所呼、我必有应”试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随着完成试点时间节点逼近,如今该区各项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有效举措逐步固化,初见成效。
街道是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基础平台。武昌区扎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紧紧抓住街道改革这个“牛鼻子”,围绕居民企业诉求90%以上解决在街道以下的目标,聚焦“明责、赋权、强身、增效”,力求在街道改革上取得突破,以此推动和深化系统整体改革,为全市呼应改革提供“武昌经验”。
赋权,使街道呼应有权威
向街道赋予“六权”基层“一根针”撬动部门“千条线”
无证小餐馆油烟扰民、小区门前的马路坑坑洼洼没路灯,这些群众最盼解决的小事总是解决不了。问题就在于最了解情况的社区、街道没有力量解决,而有力量解决的职能部门又常常是“看不见”,又或是“九龙治水”、多头管理。
“民呼我应”给了街道“呼叫”职能部门解决问题的权力,但能不能呼叫得来?问题能不能解决?是“一阵子”还是常态化?武昌区认为,让基层“一根针”撬动部门“千条线”,关键在于向街道“赋权”。
为此,武昌区制定落实街道赋权事项《实施办法》,赋予街道六项权力,切实提升街道统筹、服务、管理和动员能力。这“六权”具体是指:
——统筹调度权。对辖区内需区直单位联合解决的事项,街道有权向区直单位任务派单,区直单位限时响应解决。
——人事考核任免建议权。将征求街道对区直单位派驻人员的意见列入干部考核、人事任免必经程序,并作为重要依据。
——考核评价权。调整绩效考评体系结构,将街道考核区直部门权重提至30%,按照“响应率10%+办结率40%+满意率50%”权重,对呼应事项一事一评,全程网上评价。
——资金统筹权。明确除扶贫、扫黑除恶等专项经费外,其他均可统筹使用,让资金使用更灵活、更高效。
——决策建议权。明确42项街道辖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必须征求街道建议。
——规划参与权。对街道区域的民生设施规划、区域建设规划、“三微”改造规划等,街道必须参与规划、建设和验收。
武昌区委民呼我应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街道有了“六权”,促使职能部门不仅“报到”,更要“出力”,达到了“事不完,人不撤”的效果。“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叫腰腿不来,叫腿腰不来”等基层治理难题有了解决路径。
链接>>>
呼应实录
粮道街呼叫,三部门响应
昙华林街区实现车辆分时段限行
呼叫单位:武昌区粮道街
呼叫事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车辆分时段限行
响应部门:武昌区建设局、区文创公司、武昌交通大队
呼应经过: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粮道街辖区内。长期以来,昙华林街区内人车混行,其尾气噪音污染及安全隐患令人担忧。
4月17日,通过粮道街“呼叫”,武昌区建设局、区文创公司、武昌交通大队等相关部门前来“报到”,围绕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车辆分时间限行问题现场沟通解决。各方决定,除应急维修、老人去世和救护车外,景区内早8:00至晚6:30严禁车辆进入。
各方积极行动起来。粮道街在“五一”假期前完成了景区内阻车桩、石球以及街口液压升降桩的安装。区文创公司积极配合施工,并提供临时供电。区建设局启动景区公共停车场规划。武昌交通大队发布公告,做好交通管制。社区协助做好居民告知工作。
声音:“有了呼应机制后,我们有了统筹调度权、人事考核任免建议权等六项权力,我们街道工作者做事底气足了,信心也强了!”粮道街相关负责人坦言,街道作为服务群众第一线,往往最了解群众需求,但因为没有执法权,有些问题想解决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现在,街道统筹、调度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区直部门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意识也大大增强。“街道实现了一呼有应,一呼百应。”
强身,使街道呼应有力量
建立街道综合执法中心
加大人员编制向基层倾斜力度,在全区范围调剂100个行政事业编制到街道,增强基层工作力量。
按照“区属、街管、街用、街考”原则,65个执法队所、1310名执法人员下沉街道,执法队所主要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委员。
建立街道综合执法中心,综合执法事项由街道向综合执法中心派单,单一执法事项由街道向执法队所派单。中心采取“常驻+席位”模式运行,常驻单位为城管、市场监管等高频执法事项单位,其他为席位单位,明确专人随呼随到。入驻执法中心的人员应为执法队所副职或拟提拔使用的后备干部。
组建街道行政事务服务中心,民政、人资、卫健、房管、社保等职能部门政务服务下沉入驻,街道统筹调度,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
亮点
多部门执法力量下沉至街道
专治跨领域、跨部门“杂症”
“中山路308号废品回收站占道经营,不仅占人行道还占停车道”,今年2月,居民向积玉桥街凤凰城社区网格员呼叫反映。街道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通过对该处扰民投诉进行汇总,发现该处涉及占道经营、噪音扰民、消防隐患及经营规范等多类问题。经中心调度员初步研判,此类事件需街道综合执法中心进行综合执法。
2月21日上午9时,该街综合执法中心组织公安、消防、市场监管、城管执法中队等力量进行研判,明确执法路径。当日下午3时,综合执法队便到达现场,叫停该处的违法占道经营行为,并对其占道经营行为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24小时内恢复被占用道路的整洁。与此同时,对经营者名下凤凰村58号房产进行突击检查,发现大量易燃废弃物存放。综合执法中心于是下达消防隐患整改通知书,责令24小时内消除隐患。居民们纷纷表示,“终于可以安心睡觉了”。
据悉,积玉桥街认真落实全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试点工作要求,按照“街属街管街用街考”原则,整合行政执法力量,有效解决行政执法和管理过程中职能交叉、权限不明、力度不够的问题,针对跨领域、跨部门难题对症下药。
目前,积玉桥街综合执法中心有城管、市场监管、派出所、交通、消防等常驻执法队员14名,水务、环保、房管、劳动监管、卫生计生等席位制执法队员8名。成立以来,快速有效处理辖区综合性执法案件17件。
明责,使街道呼应有依据
九成诉求解决在街道及以下
制定落实街道行政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明确街道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的主责主业,居民和企业诉求90%以上解决在街道及街道以下。
梳理街道工作职责168项,其中“负责”事项61项,其他为“组织”和“协助”事项。
按照6+4+3模式,优化内设机构设置,设立党政办、党建办、公共管理办、公共服务办、公共安全办、区域建设办6个部室;重构事业单位设置,组建党群中心、政务服务中心、综治中心、建设事务中心4个事业单位;配套搭建民呼我应调度指挥中心、网格中心、综合执法中心3个工作平台。
街道党政一把手担任民呼我应指挥调度中心指挥长,党政办(民呼我应指挥中心办公室)负责各类问题投诉的日常收集汇总和分析研判,对内调度各部室中心、对外呼叫各区直单位,进行分派处置。
亮点
制定责任清单做实统筹调度权
杨园街桥梁村居民出行告别“过河”
“以后出门再也不用‘过河’啦!”门口道路的渍水问题解决后,杨园街临江社区桥梁村居民张丽高兴地说。
过去,桥梁村前的小路一到下雨的时候就出现渍水,过往群众出行就像“过河”。虽然每次临江社区网格站都及时反映给区水务局,但水务局负责下水疏捞的人员过来后也只是进行简单疏通,渍水现象还是频繁发生。
“民呼我应”工作启动后,临江社区紧抓这一契机,积极与街道城管部门和区水务局进行密切沟通。街道城管部门和区水务局进驻街道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他们沿路掀开每一个井盖认真勘测,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是一段排水管道被大量的建筑垃圾堵死了,在这段管网的上面还覆盖了很大一堆土方。
面对如此大范围的土方,水务局的工作人员犯了难:“这么多的土方,我们怎么施工呀?”“只要找到原因了就好办,土方的问题,我们来想办法解决!”杨园街负责人第一时间找到责任单位,请他们调用挖掘机,清理了土方。
接着,区水务局施工队动用专用机械将管网里的废渣进行了清理,保障了排水管道的畅通。现在这条路上再也看不见居民“过河”的场景了。
据悉,今年3月份以来,杨园街按照“区属、街管、街用、街考”的原则,推进行政执法权限和力量向基层延伸和下沉,强化街道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责,组建统一的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党政办制定街道部室职责清单、权力清单和街道‘民呼我应’责任清单,做实下放给街道的统筹调度权。”杨园街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还建立了实体化城市综合执法中心,城管、公安、市场监管、消防、司法进驻中心,房产、水务、环保、文化、规划、国土等部门执法力量随时响应联动。“这一系列举措,使90%的问题解决在街道内,大大提高了居民的满意度、幸福感。”
增效,使街道呼应有效能
32项居民服务免申帮你办
建立健全街道问题全收集、力量全进入、分级全解决、过程全评价的呼应机制,建立B级事项清单(A、B、C、D级事件分别由社区、街道、区、市解决),其中B1级事件由街道内部统筹解决,B2级事件由街道呼叫区直单位解决。试点以来,街道呼叫部门办理胶囊房、物业纠纷等B2级事件574件。
优化办事流程,按照便捷群众、便宜企业、便利基层原则,实现32项居民服务“免审不用办”,21项全程网上办,75项现场一次办,已建成23个24小时自助政务服务区,惠及居民40余万人。对602项服务企业事项,227项已达到最优,所有政务服务事项均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10%以上。
制作网格信息采集标准化模板,建立通用数据库,大幅提升街道精准政务服务能效,同时为网格员数据采集任务减负20%以上。
开发上接下派、外联内接民呼我应指挥调度信息平台,实现及时发现、及时呼叫、及时处置,全程留痕、全网评价。
亮点
变“群众跑路”为“数据跑路”
年满60岁可“坐等”老年证送上门
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武昌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将街道政务服务中心128项民生服务事项流程再造,优化为“免申不用办”“全程网上办”“现场一次办”服务,实现街道主动服务,居民群众不用跑路。
日前,水果湖街不少年满60岁的老人,收到了社区群干送来的老年证。据悉,办理老年证过去的做法是老人本人持身份证、照片等材料,到指定的办证点填写申报表格,经审核后,再上报区、市等部门,经过层层“把关”后,再将信息送至制证部门,证件制好后分别送至各区,再由工作人员通知老年人来街道行政服务中心领取。改革后,武昌区将定期调取辖区年龄将满60周岁的居民信息,通过后台比对公安、卫健、民政等部门人口数据,推送到社区网格,主动为符合条件的居民办理老年证,老人则在家“坐等”送证上门。
在中南路街,有居民在“微邻里”上看到网格员推送的办理“独生子女保健费”相关信息,就带着身份证、户口本和独生子女证前来咨询办理流程,政务中心按照新“三办”要求,现场为他们办理了“独生子女保健费”的全部手续,免去了原来要求的身份证明、婚育证明和无业证明,居民高兴得直呼“没想到!”
武昌区建成并运行街道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终端系统,刷个二代身份证,就能查询房屋信息、交纳水费、查询社保缴费信息等,打破了政务服务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方便居民随时随地享受政务服务。
策划:武昌区委宣传部
武昌区“民有所呼我必有应”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撰文:胡雪璇黄哲任光贤刘金峰况昕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