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党建频道 > 党建研究

以思想破冰推进乡村振兴——黄梅县孔垄镇新安社区所见所闻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5日09:29 来源:

从村集体负债50万元到收入170万元,从涣散村蜕变为“黄梅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十强村”“湖北省级生态示范村”“省级文明村”,黄梅县孔垄镇新安社区变化从何而来?

新安社区党支部书记童元良说,以思想破冰盘活土地资源,做强集体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改善民生事业。

跳出惯性,发展集体经济

新安社区位于孔垄镇区,曾是一个村,“看到村里经济落后、环境脏乱,很是心痛。”2009年,在南方打工的童元良接任新安村党支部书记,挑起了强村富民的重任。

童元良说,当时村集体在镇上有39间门面,以及一个农贸市场,因残破不堪,没有人交租金,加上村里没有发展产业,导致村集体负债51.8万元。

当年,童元良陆续将门面收回,翻新加盖楼层再出租,次年门面收入增加50万元,偿还集体负债。随后几年,童元良加大投入建设农贸市场,将原来的“铁棚”市场建设成两层楼房,再租给农户,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如今,村里每年仅收租金这一项集体收入就超过60万元,158户村民在菜市场就业、做生意。

“长远发展还得向土地要效益。”2013年,童元良带动村民种植大棚蔬菜。新安社区是传统蔬菜种植村,500亩田地有400亩种植露天蔬菜,因为靠天吃饭,产量低、淡旺季接不上茬,导致亩产效益并不高。

没想到,听起来是好事,村民却不买账。“一直都露天种,为啥改?”“咱们从来没种过大棚蔬菜,没有技术,能成吗?”乡亲们纷纷表达自己的顾虑。

见此,新安社区打破村民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和销售的模式,成立黄梅县新安蔬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农民种植设施蔬菜,还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引进优良品质及种植技术,发展反季节生态环保蔬菜产业,每月请来专家传授种植技术。

童元良说,新安蔬菜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供应农资、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由“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经营”,扩大在市场上的话语权,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大棚蔬菜亩均效益超过2万元,比之前翻了一番。

脱贫户朱求军种有11亩大棚蔬菜。“茄子从种植到收获只要50天左右,一年可以种三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他说,去年收入20多万元。

不等不靠,建设美丽乡村

村庄环境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一条条水泥路纵横交错直抵农户家门,一座座仿古港桥横跨中心渠,一排排徽式民房整齐沿渠而建……十余年来,新安社区持续建设美丽乡村,主干道黑化1000多米、产业道硬化路5000多米,水泥路铺到群众家门口,家家门前绿植环绕。走在村子里,诗人王维笔下《山居秋暝》的意境扑面而来。

“过去,村里中心沟渠是一条臭水沟,长满了水葫芦,两旁的房屋参差不齐,厕所都修到了村道上。现在环境变美,常有邻村村民过来散步、唠家常。”社区老党员童汉桃欣慰地说。

漫步中心渠,绿柳成荫,鸟语花香,鱼翔浅底,廊桥棋布,颇具江南水乡风韵。童元良说,治理这条1500米长的中心渠,包括河道开挖、疏浚以及河道两侧的绿化美化,最难的是污水管网敷埋。

“在过去的条件下,农村根本就没有污水处理这个概念,雨水以及平时产生的生活污水大都排进了河道,如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高了,再像过去那样肯定不行。”新安社区党支部咬紧牙关,在河道治理中引入生态治理概念。

童元良说,实施雨污分流、管网地埋,意味着工程增加费用500万元,在没有上级项目支持下,对村集体来说是一笔投入,“建设美丽乡村,不能等也不能靠。”

从2010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新安社区多渠道累计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和筹资已达4000余万元。

民生至上,成就文化品牌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5月18日下午,新安社区百姓舞台上,响起黄梅戏《天仙配》的韵律,一群村民尽情吹拉弹唱,欢笑声不断。

“三四年前,社区建起文化广场,我们这些黄梅戏爱好者,每天都来这里拨弄拨弄。”一曲唱下来,苏梦仙意犹未尽。她站在舞台上,手往南指,“这个广场,每晚有六七十名妇女跳舞,对面是农家书屋,村里的中小学生经常到那里借书。”

童元良说,过去,乡村文化场馆不足、设施简单,村民在家附近难以享受公共文化服务。2017年,村里筹集300万元,建成文化广场、塑胶篮球场、农家书屋、百姓舞台、村史馆等文化场所,满足乡亲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来到新安社区村史馆,推门而入,映入眼帘的是一件件摆放整齐的老物件,墙上张贴的图片和文字,无声地诉说着新安社区的过往和发展变化,勾起人们绵绵的记忆。

童元良说,这些老物件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但在以前,它们都是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村“两委”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多次走访村民、查阅相关资料,收集整理村民们过去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具等实物,建成了村史馆,让后人记住祖辈的艰辛,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村史馆就像一块磁石,有意想不到的吸引力。”自开放以来,前来村史馆参观的党员群众上万人次,好多老党员、老同志看了一遍又一遍,还带孙辈来学习,有外地亲戚或游人来参观时,他们会主动做向导进行解说。

童元良认为,悠久的文化遗存、质朴的乡土风情,不仅是永存的精神财富,更是宝贵的发展资源,于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非凡。(徐良丰 南策朗)

【责任编辑:潘頔】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