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恩施市红土乡天落水村,扶贫队员骡马运送水管穿越密林悬崖,着力解决最后一批吃水难的短板。(赵盛迷摄)
恩施州政协副主席、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带队深入基层,深访细查,确保脱贫路上不落一人。(童秀清摄)
2018年度恩施市“五佳”“五好”评选。(谢顺摄)
6月14日,在恩施市龙凤镇大龙潭村,村医张晓玲正在给贫困户检查身体。(蔡燕摄)
板桥镇大山顶村贫困户谭遵权靠养殖野猪脱贫增收,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典型。(朱芳明摄)
崔家坝镇水淌村“尖刀班”晚上在四槽坪组召开屋场会,分网格拉网式摸底。(周代彪摄)
恩施市屯堡乡田凤坪村建设的管长远光伏发电项目。(曹象梅摄)
今年是恩施市脱贫攻坚交硬账之年,眼下,正值攻城拔寨、滚石上坡的关键阶段。
如何保证脱贫成色,确保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坚决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恩施市以“各类问题清零行动、帮扶质量提升行动、乡风文明引领行动”(简称“三大行动”)为抓手,推动扶贫工作往深里走、往实里去,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交卷”前再检查
武陵山绵延千里,群峰巍峨,沟壑纵横,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位于腹地的恩施市是国家级重点贫困县。
“衣不解带,马不下鞍”,恩施人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尽锐出战、艰苦奋战、连续作战,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6.08%下降至2018年底的4.91%。全市还有34个村、1.25万户、3.316万人需要脱贫摘帽。
“‘交卷’前,既不能放松大意,也不能忙中出错,必须要把‘考卷’再检查一遍。”恩施州政协副主席、恩施市委书记向前进说道。
恩施贫困人口基数大、底子薄,贫困对象是否具备脱贫条件,已脱贫人口是否稳固脱贫成果,边缘户、存疑户、返贫户细节资料是否跟踪到位,水电路网等补短板是否按时间节点推进,贫困户产业收入是否稳定可持续……都需要一次集中摸底。
4月10日开始,市委书记、市长带队到全市17个乡镇办(处)挨个摸底,30多位市领导、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业务专家分成6到10个小组到每个村过筛子,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把脉问诊,因地制宜,解剖“麻雀”,推动“清零行动”。同时,193个村“尖刀班”2610名“尖刀班”成员逐户逐人开展拉网式排查,确保脱贫路上,没有一个人掉队。
白杨坪镇实施脱贫短板摸排整改倒排法。依据贫困深度、困难程度、脱贫难度,筛选出最急迫、最困难的30户贫困户,因户因人追加措施,集中精力靶向攻坚,逐项逐个验收销号。对倒排的30户实行动态管理,一轮接着一轮攻坚,直至完全补齐脱贫短板,全面提升认可度。
“你们太细心了。”6月20日,崔家坝镇公龙坝村贫困户向吉国谈起家里的变化,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2018年向家进行危房改造,由于经济困难,房子虽建成,但改造后的住所内炉灶、家具等生活设施欠缺,无法入住。市税务局扶贫干部入户走访后,迅速上报问题清单,为他送去崭新的不锈钢灶台、碗柜、床等设施,解决了老人的危房改造后续难题。
通过全面排查,问题整改更加深入。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恩施市共摸排户短板4120条、村短板860条,乡级汇总整理短板154条,市级建立了5134个具体问题台账,目前正在加紧整改,80%的具体问题已整改销号。
高质量脱贫成色足
实施帮扶质量提升行动,重点瞄准一批老大难,一个个硬骨头被啃下。
6月15日上午8时,晨雾缭绕,密林深处,隆隆的发电机声准时响起,工人们已经忙碌开了。
“雨儿贵如油,吃水愁白头。”恩施市红土乡天落水村缺水已久,村的名字就生动诠释了吃水之难。由于石灰岩地貌,祖祖辈辈曾多次尝试寻找水源,都以失败告终。村民们选择外出务工,田地荒芜了,原本热闹的村落安静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投资1000多万元的小农水项目终于在深山落地。6月30日,天落水村安全饮水工程正式启动,从鹰嘴岩长途引水,从根子上解决缺水难题。
管道全长15000米,须翻越悬崖密林,险峻且不通公路。“拼!”为了1000多户人吃上安全水,红土干部、群众骨子里的狠劲被激发了。没有路,就踏出一条路;没有机械运输,就肩挑背扛、骡马驮运。山高林密,徒手通行都很艰难,可大家一天最少4次搬运管材,一根就长4米,外径225厘米,重70斤。50多名工人和4匹骡马,前后花费3个多月转运管材。
“春茶供不应求。”五一小长假,游客们纷纷来到位于大峡谷附近的生产富硒恩施玉露的花枝山生态农业公司,抢购新茶。董事长刘小英充分发挥“生态、富硒、绿色、有机”特色,打造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生产的花枝山系列茶深受市场青睐,在各大城市的专卖店就建了50多个。
花枝山茶的生产主体都是附近入股的贫困农民。公司吸纳贫困户加入合作社组织66户。实行高于市场价20%收购鲜叶,对有茶园的精准扶贫对象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后,按照股金和交易额进行分红返利,66户贫困户五年茶叶总收入达510万元,茶叶产业成为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大力打造旅游扶贫产业链,开展消费扶贫、劳务对接、经济合作等,打通要素流通渠道;擦亮恩施玉露、富硒土豆、抹茶等一批有名气,管长远的亮闪闪的扶贫产业“金名片”,为高质量可持续脱贫夯实了产业根本。
决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严肃查一批脱贫验收中“虚假脱贫”等形式主义问题。进一步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村民喝水问题,能不能给一个时间节点?”“危房改造为何一拖再拖?”“乡村垃圾桶为何成摆设?”4月19日,在恩施市融媒体中心,一场临时通知的电视问政,让几位事先没有准备的干部红脸出汗。
前几年,电视问政集中在年底大规模举行,导致问题曝光不及时、整改滞后。而且干部往往事先有所准备,问政有时流于形式。今年,恩施市利用融媒体直播平台,聘请第三方机构,暗访暗拍,剑指日常作风,发现问题,随时问政直播,鼓励群众参与,促进问题迅疾解决。
当天是恩施市举行“随访随问”首场机动式电视问政,现场播放的暗访短片揭露一些乡镇河流污染严重、村民吃水难、贫困户危房政策未落实等问题,并将乡镇的负责人请到现场回复。
“拍到问题就报送党风室审核,经领导批准就马上问政,可能一月一次,也可能一周一次,改变过去一年一次的惯例。”市纪委党风室主任曹申绪介绍,今年1月至5月,全市扶贫领域共追责问责38人,其中党纪处分12人、组织处理26人,对13名党员干部点名道姓通报曝光。该市将进一步加强日常监督,坚决反对敷衍整改、虚假整改、表面整改,确保整改成效经得起实践和群众检验。
乡风文明点燃新引擎
“在精准脱贫这场战役中,作为标兵的我,要用感恩之心,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做一名尖兵。”家境贫寒的舞阳街道办事处七里坪村的贫困户向成桂,凭借国家就业扶贫政策和自己的闯劲,走出了一条致富路。
“贫困妹”变身“创业姐”,并创立了恩施市汇力帮帮有限公司,开展家政服务,为13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安排就业,其中很多人都已脱贫,走上致富路,向成桂也被评选为恩施市的“脱贫标兵”。
“想读大学,没有钱;想吃顿好的,连米都买不起。”板桥镇大山顶村村民谭遵权,发奋创业,养殖野猪,将贫困的帽子甩到脑后。他的致富经引发很多贫困户兴趣,纷纷要求跟他学养野猪。
“我们的农产品品质好,缺的是市场和发展思路。”沙地乡青年农民吴远国远走南方,积蓄数十万元回家创业,带动50余名乡亲将村里绿色蔬菜卖到武汉、重庆等城市,他的故事激起台下阵阵掌声。许多村民团团围拢吴远国加微信好友,申请加入合作社。
“脱贫就像是爬梯子,扶贫干部推一把,我们自己往上爬。”该市由社会投票,大力开展脱贫攻坚“五佳”(最佳美丽乡村、最佳美丽社区、最佳脱贫标兵、最佳扶贫干部、最佳扶贫市场主体)“五好”(好婆媳、好妯娌、好姑嫂、好邻里、好心人)评选,一批向成桂似的典型人物入选。这些荣誉获得者组团开讲“精神讲堂”,奔赴100余个村现场演讲,用身边人说身边事,既解思想“扣子”,又找致富“路子”,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营造“携手攻坚、共奔小康”精神气场。
乡村发展离不开基层党建。恩施市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145名乡土人才主动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其中56名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培养。通过基层组织大换血,告别老弱涣散,一批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当上了村支书,他们发挥文化高、能力强、有闯劲的特点,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脱贫攻坚有了主心骨。
“屋子更干净了,心情也就更好了,对幸福生活更加向往。”盛家坝乡人居环境整治“五边洁净”行动正式启动,组织党员干部对“屋边、路边、田边、河边、沟边”白色垃圾进行集中收集、清运,全乡党员干部及自发群众约1700余人参与活动。该乡各村居、乡直单位及内设部门建立垃圾清理形成长效机制,每周五组织辖区内清洁大扫除。
“人居环境越来越美,我们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今年端午节,该村文化广场上70余名村民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尽情地扭起腰肢、舞动莲湘。他们将成为第一批村级文化骨干,组织开展一系列“接地气”的文化活动。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制作“五佳”“五好”文化墙、修缮张家祠堂,潜移默化传递正能量。
群众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幸福指数节节高升。(策划:恩施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