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有大小端阳之俗。
旱龙舟巡游
光绪《武昌县志》卷三云:“俗谓初五日为小端阳,十五日为大端阳。”旱龙舟是泽林镇泽林村每年大端午节举行的传统节俗。活动期间,村民集中烧艾蒿熏瘟,熬药汤饮服,洒扫沐浴涤毒,扎送茅船驱邪,以示百恶消除,太平兴旺。
游行队伍浩浩荡荡
泽林村,与黄石毗邻,历史上先后属武昌县(今鄂州)和大冶县所辖,因古时为沼泽苇林之地而得名。每年梅雨季节前后,豸毒丛生,当地百姓就扎茅船放进泽林河“送瘟神”,驱瘟辟邪,祈愿平安。康熙《大冶县志》卷一记载:“五月五日,观竞渡之戏”,“十八日,为龙舟之会……至期迎至青龙隄火之,谓为送瘟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桂生正在为龙头挂口珠
随着山河变迁和民众长期不懈对自然环境的治理,泽林渐成富庶通衢之地。乾隆年间,人们改扎茅船为旱龙舟,以龙舟庙会(亦称“太平船会”)的形式举行陆地巡游。建于乾隆己亥年间(1779年)的兴隆寺至今仍是旱龙舟庙会活动集中祭祀场所。
化身
举行庙会,由当地工艺师从农历二月开始扎制旱龙舟,其制作有着严格的制式规格。龙舟全长5.33米,宽1.4米,高4.17米,为三层梯形结构,分舟头、舟身、舟尾三部分,舟身又分前、中、后三舱。舟上72神栩栩如生,各司其职。
为神像粘胡须
每年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泽林旱龙舟庙会活动期间,要举行多种驱瘟祈愿仪式和活动。
毛泽东主席《送瘟神》诗云:“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泽林旱龙舟是典型的、代表性的、民间活态传承的“送瘟神”习俗,它从一种祭送瘟神的远古仪式到一种凝聚人心的端午文化,承载着当地民众的生活智慧、生活情趣以及祈福求祥的善良愿望,具有重大的历史学、民俗学、民间艺术学、节日文化研究价值。
按照“雨行有路,舟行有规,自下而上,自南而北”的路线行进
2014年11月,泽林旱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鲜为人知的是,其申报要求非常之高:要同时满足民俗类传承年份不能低于100年、传承人的谱系5代以上、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能促进地方区域性社会和谐等条件。令鄂州人骄傲的是,经过我市非遗团队5年的艰辛挖掘和收集,泽林旱龙舟终于榜上有名!
如今,泽林旱龙舟已成为鄂州的一大文化品牌。泽林每年“大端午”农历五月十五至十八举办文化旅游节,致力于打造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鄂州旅游新品牌。
搬运龙头、中仓,为合龙做准备
泽林旱龙舟节期间,大约300到600名乡亲走上泽林街头,按照传统的习俗,游旱龙舟、举彩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前进。一时间,泽林街烟火升腾连天接地,鞭炮鼓乐震天动地,家家花酒、茶叶洒向龙舟舱祭送屈原,整个出游时间约2个小时。
2018年6月,首届旱龙舟文化旅游节在泽林举行。这场由旱龙舟领衔,由雕花剪纸、红色展演、钓虾品虾、特产展销等轮番上阵的一台“好戏”,以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文化吸引了众多当地群众和周边游客。泽林以文化音符奏响了乡村振兴乐章。
插标
多少年来,许多在外求学创业的游子,都会在这个时节返回家乡,就是为了重拾当年的记忆,感受这种独特的文化魅力。“不管生意再怎么忙,每年‘大端午’我都会回来与旱龙舟来一次暖心之约。不为别的,因为泽林是我的根。”宏宇新型建材负责人李松青说。
李松青还有意无意地把这种传统文化传递给子孙。远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念书的孙女李小慧,这几年都不远万里赶回来参与旱龙舟节,一场不落。
品味传统民俗文化,感受时代沧桑巨变。在追寻与怀旧、惊艳与传承中,一年一度的旱龙舟文化旅游节开启了人们永不落幕的文化寻根之旅……
(鄂州融媒体中心记者张兮 闵佳杏 通讯员夏国平 周静 责任编辑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