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龙韵村“扶贫车间”里,贫困务工人员正在赶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邓伟 摄)
湖北日报讯(记者邓伟)“营业执照办下来了!”6月4日,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龙韵村“扶贫车间”内,40多名贫困务工人员正将一批出口袜子缝头、翻面、折叠、包装,村干部拿着刚办下来的工商营业执照,兴冲冲地走进车间报喜。“十堰市盎然针纺商贸有限公司,这个名字好!”“袜子、手套、针织品、纱线、服装服饰生产销售,以后咱们赚钱的路子广多啦!”听闻喜讯,“老板”朱方明和车间工人们喜笑颜开。
朱方明今年47岁,曾在广州打工20多年。一年前,为给父亲治病,他花光了积蓄,返乡后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龙韵村集体设立的“扶贫车间”打工。1个月前,他和妻子刘洪梅通过人社部门申请30万元创业贷款,承包了这间“扶贫车间”。“一部分创业贷款交给村里当承包费,剩下的采购织袜机,先生产一些简单的产品。”朱方明说,如果“扶贫车间”只是等靠要,一心指望着大工厂来“喂食”,随时都可能停摆。要想可持续发展,带领大伙儿脱贫致富,就得依托扶贫政策,增强自身造血能力,直面市场找订单。
郧阳区劳动就业局局长张合江说,近年来,作为当地扶贫兜底产业之一,郧阳袜业发展势头强劲,大型针织集团相继落户,将需要手工劳作的工序转包“扶贫车间”。一年多来,大批“三留守”人员通过在“扶贫车间”务工,成长为熟练工,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基础。“‘扶贫车间’承包升级‘扶贫工厂’后,原有扶持一分不少。”张合江透露,以朱方明承包的村集体“扶贫车间”为例,场地三年免租金,缝头机等设备免费使用,吸纳贫困户就业有务工补贴,30万元创业贷款政府贴息。眼下,在郧阳区,贫困户通过“扶贫车间”创业的热情很高,除龙韵村扶贫车间外,还有刘洞镇等地12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居家式“扶贫车间”也在争相申请创业贷款,上设备、招工人,营业执照已经办好,家庭作坊变身正规工厂。
湖北棉伙棉伴智能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是当地一个袜业大厂,其负责人王志仁认为,袜业生产领域,由于产品规格和客户需求差异较大,折叠包装等工序难以实现机械化,70%的人力都集中于此,留给“扶贫车间”“扶贫工厂”的空间很大。一些小批量订单,大工厂接下来不划算,“扶贫车间”“扶贫工厂”体量小,契合此类市场需求,有潜力可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