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滚动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民族风情代言人 在江城讲家乡故事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04日08:22 来源: 楚天都市报

图为姓名:加德拉·阿山民族:塔塔尔族学校:中国地质大学

图为姓名:蓝田民族:毛南族学校:湖北工业大学

图为姓名:左容民族:阿昌族学校:中南民族大学

图为姓名:莫拉乎尔·漪邬烈民族:鄂伦春族学校:武汉理工大学

图为姓名:热萨来提·牙尼克民族:塔吉克族学校:中南民族大学

图为姓名:罗布曲珍民族:珞巴族学校:武汉商学院

图为受访者供图

楚天都市报记者贺俊揭明玥肖杨 通讯员谢小琴易先勇陈凌杨科吴闻慧排孜丽亚·艾尼完

武汉是全球在校大学生人数最多的城市之一,其中少数民族学生也不少。他们努力适应在大城市的生活,逐渐融入校园和新的集体,成为大学城里一道景靓丽的风线。

近日,楚天都市报记者走进武汉多所高校,寻访所在民族人数较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听他们讲述各自民族的独特文化和绚丽风情,感受他们在武汉的多彩校园生活。

不遗余力宣传展示民族文化

姓名:莫拉乎尔·漪邬烈

民族:鄂伦春族

学校专业:武汉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

国内人口:约8000人

莫仁杰,这是父亲给莫拉乎尔取的汉语名字,为了叫起来方便一点。

这个高大魁梧的小伙子,来自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民族乡,爸爸是鄂伦春族,妈妈是满族。他的家乡位于沾多银河冲积平原上,靠近小兴安岭,离武汉3000多公里。那里每天只有一趟班车开往逊克县城,他要先坐班车到临近的孙吴县,转乘火车到哈尔滨,再乘坐火车到武汉,单程需要40多个小时。

莫仁杰是堂、表兄弟中第一个大学生,他所学的专业是机械工程。“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的前景不错。毕业后,我想接着读研,现在已经进入导师项目组。”他说。

莫仁杰很适应在汉的生活,除了吃饭时觉得肉块太小。“你会骑马吗?”“你家有牛羊吗?”……刚来汉时,同学们老是问他这些问题。他解释,鄂伦春族是游猎民族,主要居住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的山林地带,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北支,没有文字。鄂伦春妇女用狍皮等兽皮做衣服,狍皮长袍叫“苏恩”,用狍筋搓成细线缝制。狍头帽叫“密塔哈”,非常精巧、保暖,常用于打猎时的伪装。

“太贴,鄂德利艾么(奶奶,早晨好)。”莫仁杰经常通过微信问候老家的奶奶。他告诉记者,在自己的家乡,晚辈对待长辈十分恭敬,以前过年必须给长辈磕头,平时见到长辈要躬身“打千儿”。夏季时,鄂伦春族会举行古伦木沓节,即祭祀火神的节日,也是族人们的狂欢日。节日期间,大家白天举行射箭、拔河、拉杠等活动;夜间燃起篝火祭祖,祈福纳祥。

接受采访时,莫仁杰用口弦琴演奏起鄂伦春小曲《高高的兴安岭》,声音先缓后疾,由沉郁转为激昂。他说,他收集了七把口弦琴,想家的时候演奏起家乡的山歌,顿时就会觉得家乡并不遥远。

学习之余,莫仁杰总是不遗余力宣传家乡。上个月,他和哈萨克族同学一起,参加了湖北省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他参加校园歌手大赛时,演唱的歌曲是《你的名字叫鄂伦春》;他曾到武汉理工大学附小、珞狮路小学宣讲鄂伦春族的非遗文化;他还从家乡带来狍头帽、桦皮盒、酒杯等特色工艺品,在校园摆摊展示……

“希望更多人认识和走近鄂伦春族。我们的民族人口真是太少了。”莫仁杰说。

学有所成后更好地建设家乡

姓名:罗布曲珍

民族:珞巴族学校

专业:武汉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国内人口:约3000人

藏语里,罗布的意思是“宝贝”,曲珍指藏地神女。

前几天武汉大雪,罗布曲珍感叹又到了“起床需要勇气”的时候。这个大眼睛女孩,还是不太适应武汉的气候。“我的家乡不下雪,最热28度,最冷七八度。不过紫外线强,人比较黑,你看我就知道了。”她笑着对记者说,在武汉生活一年半,她的皮肤“白了一个度”。

罗布曲珍的家乡位于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她是珞巴族,该民族曾有“中国人口最少民族”的说法。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洛渝地区的米林、墨脱、察隅等地。墨脱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罗布曲珍曾听老人们讲,以前进出墨脱,要翻过高高的雪山。墨脱县没有高中,她只能到林芝市上寄宿高中。每次坐越野车上学,顺利时路上要花17个小时,有时还会遇到突发状况。因此,她一个学期也难得回家一次。

爸爸是珞巴族,妈妈是藏族,罗布曲珍从小就会说藏语和珞巴语,也学会说普通话。珞巴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我们当地的藏语语气比较重,我的室友们也有点听不懂。”罗布曲珍说。来汉上学时,4个来自西藏的女孩申请住在同一间宿舍,方便相互照应。

从高空俯瞰墨脱,地形如莲花盛开,这里的建筑上也多有莲的元素。罗布曲珍介绍,珞巴妇女喜爱麻布织的衣服,下身多穿筒裙。珞巴男子以前常在山林狩猎,藏袍和黑色坎肩是他们的标准穿戴。无论男女,珞巴人都很重视佩戴装饰品,如绿松石、玛瑙、银质手镯或戒指等,女性还爱戴五颜六色的项珠。“有些家庭从女孩小的时候就开始攒宝石,将来给她当嫁妆。”罗布曲珍说。

在武汉,罗布曲珍去过长江大桥、黄鹤楼等著名景点“打卡”,但她最喜欢的,还是户部巷的恩施小土豆,每次去吃都停不下来。她觉得自己的学习基础有点差,为了跟上教学节奏,课余时间她经常泡图书馆自学,希望学成后回到西藏,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我的家乡发展很快,只要努力,每个人都会有好的前途。”罗布曲珍说。去年暑假,她还带着多名同学,到墨脱一所乡村小学支教。

希望从事少数民族相关研究

姓名:左容

民族:阿昌族

学校专业:中南民族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国内人口:约3.9万人

左容来自云南特有、人口较少的七个少数民族之一——阿昌族。

从小到大,左容听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有家国情怀”。这个漂亮女孩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不久前她获得国家级奖学金,今年有望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云南大理云龙县仁山村,是左容爷爷的家乡。这个村寨被誉为“阿昌之源”。22岁的左容说,阿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所有故事、歌谣、谚语等,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小时候,她跟着父母回老家,听老人们讲起阿昌族的风俗和文化,“吃饭叫‘又’,狗叫‘夸’……”

左容介绍,阿昌族十分擅长制造铁器,其中以户撒刀最为著名。户撒刀的锻造工艺和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都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昌族民歌、阿昌族舞蹈“蹬窝罗”,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阿昌人喜欢黑色,传统民族服饰,从包头到鞋子多为黑色。他们的主食是大米,也喜欢吃腌制的火腿肉。梁河的黄花粑粑、生片石姜等,是当地特色风味食品。阿昌人常以米酒待客,碰上贵客,还要在村口请他们喝“进寨酒”。阿昌族最隆重的节日是“阿露窝罗节”,每年3月20日左右,数十个寨子的人会聚到一个寨子里,举行各种联谊活动,大家载歌载舞,庆祝民族团结,祈盼年年丰收,祝愿生活美好。

来汉求学四年,左容跟着导师,先后参加了大理淘宝村、广西都安异地扶贫搬迁等多个与少数民族地方治理相关的调研,还参加了湖北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撰写出多篇高质量论文公开发表。

左容刚刚参加完硕士研究生考试。她希望将来回到家乡,从事与少数民族相关的地方治理研究。她说:“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少数民族地区的公共事业管理还比较落后,我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所学,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

最想念妈妈做的五色糯米饭

姓名:蓝田民族:毛南族

学校专业:湖北工业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国内人口:约10万人

来汉四个多月,18岁的蓝田最想念妈妈做的五色糯米饭。“逢年过节,糯米饭是我们必吃的食物,但来武汉后,我就没吃过了……”说起毛南族的美食,蓝田的口水好像都要流出来了。

蓝田是广西河池人,外婆家在广西环江县下南山区,这里是毛南族聚居的中心区。“毛南族美食以‘毛南三酸’最有名。其中,‘腩醒’是将猪肉或牛肉切成薄片腌制,再与糯米一起煮熟、放冷,之后放在坛子里压紧密封;‘索发’是一种酸味螺蛳汤;‘瓮煨’即盐水酸菜坛,用来腌制萝卜、豆角、黄瓜等。”蓝田说。

毛南山乡盛产竹子,毛南人普遍擅长用竹子编织凉席、竹帽等,女性喜欢戴当地产的金竹和墨竹编织的花竹帽。蓝田介绍,毛南族也过春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只是习俗与汉族稍有不同。比如,他们称端午节为“药节”,这一天,当地人会上山采回草药煮水给小孩洗澡,将枫树枝插在门口辟邪。每年农历五月的分龙节,是毛南族最盛大的节日,男女老少都会盛装出席,家家户户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还会摆出整只烤香猪。“毕业后,我想回到广西,为家乡建设尽一份力。”蓝田说。

先要把新郎嫁出去再娶回来

姓名:加德拉·阿山

民族:塔塔尔族

学校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国内人口:约3500人

22岁的加德拉来自新疆阿勒泰,父亲是塔塔尔族,母亲是哈萨克族。“来武汉三年,我已经习惯吃辣椒了。”她说。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乌鲁木齐、伊宁、塔城、奇台、吉木萨尔、阿勒泰、昌吉等地。“我们喜欢吃烤面饼、馕等食物。妇女们会做一种特色美食,就是把牛肉捣碎,加上香料、土豆等一起烤。”加德拉说。她也喜欢武汉小吃,经常和同学们上街吃火锅、吃烤鱼。

加德拉介绍,塔塔尔族的婚俗习惯十分特别,“先要把新郎嫁出去,过段时间再娶回来。”结婚前几天,新郎要把为新娘制作的服装、婚礼食品和自己的嫁妆送到女方家。婚后,新郎和新娘会在新娘家住几个月,有的还会等到孩子出生,再带着新人的嫁妆搬回新郎家。

撒班节是塔塔尔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撒班”是一种犁地农具,它的发明大大促进了生产力,所以每年6月20日至25日,当地会举族欢庆。“我哥哥在新疆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我的姑姑们几乎都是老师,表妹们也都是学霸,所以我的压力很大。”加德拉笑着说。塔塔尔族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得比较早,知识分子比例很高。新疆最初一批现代化学校,就有许多塔塔尔人参与创办,培养了大批人才。

《冰山上的来客》取景我家乡

姓名:热萨来提·牙尼克

民族:塔吉克族学校

专业:中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

国内人口:约5.1万人

塔吉克意为“王冠”。去年9月才到武汉求学的18岁塔吉克女孩热萨来提,对几天前的那场大雪反应淡然——她的家乡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瓦恰乡,推开窗户就能看见冰川。“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在我的家乡拍摄的。”热萨来提骄傲地说。

热萨来提是家里的长女,她还有弟弟和妹妹。以前,全家主要靠爸爸在高山牧场放牧、在低谷农田种地为生,如今,她的家乡成为热门旅游地,爸爸也在县旅游局做了保安。“在我的家乡,到处可以看见鹰的图腾。”热萨来提说。在塔吉克传说中,鹰是英雄的象征,塔吉克民间舞蹈“鹰舞”完全是模仿鹰的动作,刚健强劲。最具塔吉克民族特色的乐器是鹰笛,它由鹰的翅骨制成。

塔吉克人普遍有着舞蹈基因,听到音乐就会忍不住翩翩起舞。热萨来提和同族同学凯迪热耶·艾拜,最憧憬每年三月的肖贡巴哈尔节。节日期间,当地家家户户扫地除尘,用面粉在墙上撒出花纹,备下丰盛的食品招待客人。年轻人还会举行赛马、叼羊、摔跤等活动。“武汉太大了!能来这里学习,我很幸运。”热萨来提说。她的英语基础不好,为了赶上学习进度,来汉后,她基本上都待在学校用功,很少走出校门,还没好好看看这座城市呢!

武汉高校 少数民族 异域风情 【纠错】编辑:胡莹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