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卧龙大桥
图为:2018年襄阳市完成全国交通一卡通系统建设
图为:海事执法巡逻艇和执法队伍
图为:2018年襄阳市创建美丽农村路1000公里
“要想富,先修路。”寥寥数字,道出了曾山重水复、路断人隔的襄阳人对交通建设的殷殷期待。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四十年砥砺奋进,襄阳人筚路蓝缕,矢志不渝,一幅幅高路入云、长虹飞架的多彩画面,尽情舒展在荆山汉水之间。
重塑七省通衢,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襄阳交通人以时不我待的责任与担当,正全力书写新的时代华章。
虽是隆冬时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襄阳热度”仍丝毫未减——
焊花飞溅、机械林立,绕城高速南段汉江特大桥工地施工正酣;
沿江向下,宜城境内的襄阳小河港综合码头四个泊位已近完工;
数十公里之外,老谷高速正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工作,即将建成通车。
俯瞰襄阳大地,四通八达的高速路网、纵横交错的国省干线、进村达户的农村公路、穿山越水的隧道桥梁,不断夯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大底盘,引领汉江流域开发开放的襄阳气场日益强壮。
重塑七省之通衢
“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增强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的战略支撑。”2018年12月3日上午,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专题听取襄阳机场改扩建、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交通工作汇报,为下阶段襄阳交通大发展定向导航。
战略目标与路径全面施划。着力拓展铁路大动脉,加快建设“三纵两横一环两支”高速公路网、汉江千吨级航道。加强综合客运枢纽、物流园区、智慧交通建设,进一步推进便捷大物流建设,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2018年10月18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制的《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从政治高度、全局角度、历史维度为襄阳加快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供了强力支撑。
构筑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襄阳激情澎湃,一路向前。
依水而立、因水而兴。控扼南北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得襄阳成为南北经济的大通道,商业之盛延续千年。然而随着内河航运的没落,襄阳在近现代的交通枢纽地位一度不保,直到全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襄阳才重新搭上快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丹铁路、焦柳铁路的修建,让襄阳成为全国的明星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周边城市铁路建设飞速追近甚至反超,高铁、民航等现代交通工具日益兴起,襄阳固有的交通比较优势不再凸显。
如何重塑现代化交通枢纽地位,争创襄阳发展新优势?
风雨兼程四十年,襄阳人在反思中觉醒,在奋进中崛起。
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99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绕城南、枣潜南、枣潜北、保神、老谷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持续推进,老谷高速即将建成通车,襄阳至南漳高速已完成投资人招标。
襄阳国省道总里程达2845公里,实现了县县通国道、镇镇通国省道、所有县市区均实现国省道绕城。农村公路总里程2.7万公里,硬化(刷黑)路面1.9万公里,全市2593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水泥路和通客车。
2018年,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襄阳市完成新改建农村公路1020公里,改造危桥20座,提档升级农村公路1513公里,建设美丽农村路1000公里。南漳县、老河口市获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207国道襄阳段改建前期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已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规划中期调整项目库。
与此同时,小河港区一期和雅口航运枢纽建设紧锣密鼓,郑万高铁、汉十高铁和蒙华铁路襄阳段加速推进……
铁、水、公、空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比翼齐飞,市内交通与市外交通无缝对接,一个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正使襄阳以全所未有的态势融入全国经济发展大潮。
构筑现代大流通
改革开放四十年,襄阳市不断完善公共客运体系,着力构建大通道、汇聚大物流,一通带百通。
襄阳汽车客运西站业已竣工,襄阳汽车客运南站建设全面启动,襄阳东津公铁换乘中心正进行主体工程施工,配套的公交停保场、长途客运整备场项目也在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客运站点92个(一级站4个、二级站8个),候车棚2167个,基本形成了以中心城区站场为枢纽,县(市)客运站场为中心,乡镇站点为节点,辐射农村的客运基础设施体系,中心城区长途客运枢纽布局日趋完善。
全市共有道路客运企业及个体经营业户390家,营运客车总数2389台,已发展客运班线901条,实现了外连15个省(区、市),内接14个市州,构建以市区为中心、县县可中转、村村可通达的客运服务体系。2018年,预计完成旅客运输1.1亿人次、旅客周转量51亿人公里。
合法网约车正式上路营运,“襄阳出行”APP正式上线运营,襄阳出租车行业正式进入“巡游+网约”新时代。
中心城区公交车辆已达1700台,开通公交线路94条,年客运量2.5亿人次,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64%,公交站点500米半径覆盖率达99%;襄阳公交实现线上、公交卡、现金“全支付”,广大市民的出行品质将进一步提升。
更快、更畅、更强,是各类资源要素流动的一般规律,也是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对现代交通的必然要求。
2018年以来,城市公共客运发展的“成绩单”熠熠生辉,物流大发展的襄阳足迹亦步履生辉。
扎实推进物流园区、多式联运、城乡配送、冷链仓储等物流项目,加快建设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建成各类物流园区(中心)11家,培育国家A级物流企业91家、省级重点物流企业37家。全市共有公路货运经营者49576个,其中个体运输户47929个,货运企业1647家。全市共有在运管部门登记有效的营运载货汽车81984辆、总吨位770446吨。预计2018年全市将完成货物运输量3.4亿吨、货物周转量625亿吨公里。
经过积极努力,2018年6月,襄阳市被正式确定为全国22个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创建城市之一。襄阳市交通部门还出台《襄阳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实施细则》,从绿色货运配送网络、集约化运输组织方式、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绿色物流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发力,减少大气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创新求变开新局
交通事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发展的瓶颈也亟待突破。
尽管部省“以奖代补”,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标准有较大的提高,建养资金仍存在缺口,需地方配套。“打赢交通脱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向改革要出路,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农村公路建设难题!”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水波表示,开展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改革,就是要整合交通、农业、林业、水利、土地等涉农资金,以县市为单位,整体打包,引入央企等社会资本,借央企的钱修襄阳的路,用明天的钱修今天的路,让农民朋友早日走上小康幸福路。
应急谋远,主动作为。2018年10月,《襄阳市普通公路“建养一体化”实施方案》出台实施。
宜城市将10条、总里程达110公里的县乡道改造项目整体打包,完成该市第一批农村公路“建养一体化”项目包招标工作;老河口市采用“2+5”模式,率先完成该市首个投资达5亿元的“建养一体化”项目招标,同时拟将330公里农村旅游公路整合打包,建成一线串珠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南漳县主动整合涉农涉林涉水资金,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建养一体化”改革即将在全市全面铺开。
出租汽车行业改革是行业内公认的难啃的“硬骨头”,襄阳交通人勇于担当,主动破解,以2018年8月底,全市2200辆巡游车经营权到期为契机,全面启动改革工作。
明晰车辆产权、经营使用权、公司集约管理权的权属关系。引导出租车公司自愿整合重组,将23家小、弱、散的出租汽车公司整合成3家大公司,实行规模化、集约化、公司化经营。
非法船舶的取缔、非法砂场的拆除工作,阻力重重。襄阳市交通运输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和沿江县市区党委政府及市直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借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强大声势,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开展整治工作。
在全市“两非”整治工作中,非法码头、非法船舶治理工作取得重大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先后取缔非法砂场396个,拆解非法船舶1086艘,土地复垦214.9亩,岸线复绿41.4公里。
智慧交通增效能
2018年11月1日起,支付宝在襄阳公交车上全面上线。银联、微信、支付宝在襄阳公交车全面上线,成为湖北省第一家支持各类支付形式的公交企业,是全国屈指可数支持“全支付”的公交企业,使用移动支付的襄阳乘客累计突破2000万人次,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实惠。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智能化信息化建设让襄阳公交拥有“最强大脑”。“襄阳出行”APP,让乘客能够掐点乘车、租车、随时约车;建设公交车全支付平台,银联、美团、京东、微信等支付手段次第推出,大大降低了市民出行成本;升级“襄阳充电”APP,面向社会开放公交场站充电设施,为市民寻桩、充电、缴费提供精准服务。
2013年前,襄阳公交有61条线路,线路调度人员有86名,全部为传统的人工调度作业。通过建设GPS智能调度监控系统,人力成本大幅降低。目前,全市94条公交线路调度人员仅33人,公交车辆利用率由87%提升至95%,年均综合效益超千万元。
站点监控系统为营运生产装上“千里眼”,近百个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公交车运营情况;出租车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营,让“拒载、强行拼客、不打表收费”等行业管理痛点不再。
建立公交适时监测、客流分析的大数据平台,对市民出行规律进行精准分析,根据客流量合理匹配运力,全年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
着力提升交通运输监管能力,完成全市2783辆“两客一危”车辆的车载视频2G、3G升级4G安装、验收、复核、检查和整改工作,并对4G动态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升级改造,建成第三方监测服务平台。
2018年11月中旬,基于“互联网+交通+旅游”服务的“襄阳旅游超市”APP上线运行,为旅游租赁车市场搭建信息共享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规范旅游公司、车辆和优质服务,让游客租车出行更加安全。
新时代,新起点,更须有新作为。
水波表示,襄阳市交通运输部门将继续把人民放在心中、责任扛在肩上,积极对接《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紧盯交通建设、运输发展和机构改革三大主线,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全力推进襄阳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襄阳交通运输发展大事记
1984年
3月,省交通厅以放开搞活运输市场为重点,提出“企业下放、管理集中、面向全省、搞活流通”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交通改革,取消了社会车船不准参加交通营运的限制。根据省厅精神,襄樊市水路运输、公路运输市场全面开放。交通运输业出现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的局面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运输结构。“有水大家行船、有路大家行车”局面逐渐形成。
1993年
7月1日,襄樊市交通局筹资建设的市重点工程襄城环山路通车。该路段是襄樊市襄城区南出口的重要通道,环山路的建成大大缓解了襄樊南出口的交通压力。
1995年
10月24日,总投资9061万元的汉江余家湖港在试运行一年后,通过国家验收。该港是国家和省“七五”能源交通重点项目,是国内内河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煤炭专用港口。
1998年
1月,全省汽车工业走廊的重要通道汉十公路老河口段拓宽改造工程竣工。
4月,襄樊城区公共汽车全部实现无人售票。
2003年
12月26日,襄樊第一条高速公路——襄(樊)十(堰)高速公路全线通车。
2004年
4月1日,襄樊市首批5个公路超限检查站正式运行。
12月31日,全省交通部门停止征收车辆附加税。
2005年
7月6日,襄樊市区最后一辆黄面的光荣退役。
2009年
3月16日,崔家营杭电枢纽船闸试航成功。它的建成通航标志着崔家营工程已经开始发挥社会效益,是工程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对汉江航道的梯级发展及湖北水运的振兴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
4月30日24时,根据省政府《关于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的通知》(鄂政发[2009]22号)要求和市委、市政府意见,襄樊市12个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站和1个经营性收费站(观音阁收费站)准时停止收费。
11月8日,崔家营航电枢纽工程第一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标志着崔家营工程由建设转入生产运行。
2010年
8月10日,投资达350万元的襄樊水上应急搜救指挥艇投入使用。
2012年
3月1日,襄阳市首家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南漳县东巩农村综合物流服务站正式揭牌并投入运行。
9月16日,襄阳公交GPS智能调度系统正式在城区8条线路174辆公交车上试运行。该系统将极大提高了公交运营效率,提升了公交精细化管理水平。
2013年
4月18日,连接老河口、谷城县两城间的公交车正式开通,成为襄阳市首条开通的城际公交。
4月,主城区新增500辆出租车按照“公车公营”模式特许给公交公司经营,在全国出租车行业率先闯出了一条“零挂靠、零承包、零班费、零份子钱”的新路子。2015年1月29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以“我们不交份子钱”为题,介绍了出租车行业改革的“襄阳模式”,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7月,宜城市交通物流发展局与邮政局共同签订了宜城市农村物流共建协议,在宜城市流水镇建设农村物流综合服务站,实现“交邮资源互补”,为“三农”服务,2013年9月初建成投入使用,得到时任交通运输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8月,湖北省水上搜救协调中心襄阳市分中心成立。
2014年
7月23日,随着襄阳市区最后一辆客运人力三轮车上交樊城回收点,城区958辆人力三轮车全部退出襄阳客运市场。
12月26日,全省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资金投入最大的山区高速公路——谷城至竹溪高速公路全线顺利通车,结束保康不通高速的历史。
2015年
2月10日,麻竹高速公路襄阳东段正式建成通车。
2016年
2月6日,麻竹高速襄阳西段和保宜高速襄阳段建成通车。
7月1日,麻竹高速公路保康牌坊湾至寺坪段建成通车,至此,麻竹高速南漳至保康段全线贯通。
12月,襄阳市316、207国道改建工程全线建成通车。该项目的建设实施,对于优化区域路网结构,缓解襄阳城区交通压力,提升襄阳交通枢纽地位,加快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一心四城”城市新格局的形成,均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
5月,南漳县获得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交通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中央及省级主流媒体组成“新闻采访团”,总结宣传南漳“四好农村路”创建经验,发挥了引领示范效应,营造了比学赶超氛围。
老河口市创新安防新模式,通过在农村公路两侧植树种花,建设绿色生态屏障,提升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功能,走出了一条平原地区保障农村公路安全的新路,达到了“沿路尽芬芳”的良好效果,先后被中央及省市主流媒体聚焦、宣传推介。
12月1日,《襄阳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发布实施。
2018年
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道改建工程——207国道改建项目纳入交通运输部“十三五”中期规划调整项目库。
在全市“两非”整治工作中,非法码头、非法船舶治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
撰文:龚莉 贺碧清 王自强 易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