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们表决通过大会决议 长江日报记者周超 摄
委员们满怀信心走出会场 长江日报记者何晓刚 摄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视察湖北强调,新发展理念,创新是第一位的。武汉市委十三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始终把创新摆在全市工作核心位置。此次武汉市两会上,各位代表、委员聚焦热议创新话题,达成高度共识:武汉要大幅拓展创新空间、大力提升创新能力,让创新真正成为各区各功能区发展的第一动力。
上下同心放胆破冰
1979年,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开放拉开全国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看深圳、对内搞活看汉正街”,汉正街为这座城市赢得了一座改革丰碑。
“敢为天下先”,汉正街人当年极富改革胆识。今天要重现“货到汉口活”盛景,复兴汉正街,让武汉“买全球、卖全球”,仍然要靠放胆破冰的意识和锐气。人们因此发声:“期盼汉正街再出一个郑举选。”
武汉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被国家赋予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使命,省委省政府提出强化武汉的“主中心”责任,当好全省发展的“顶梁柱”。重担在肩,挑战空前。新使命面前,没有现成路径可循,武汉需要大胆闯、大胆试,蹚出一条新路。
“别的城市有的,我们都要有;别的城市没有、我们具备条件的,要积极探索创新”。
一些先进城市的做法集中进入武汉人的视野:营商环境全国第一的深圳,千方百计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上海城市管理和土地利用经验丰富;浙江掌上办公系统效率极高……
首创精神不能缺席。“别人没有的政策”最有吸引力,哪里最先提出好政策,哪里的企业就最先受益。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言,我们的城市还有很多改革任务亟待攻坚,改革要奔着问题去,敢于啃硬骨头。
抓创新谋未来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2019年,武汉让创新驱动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武汉要求各区:因地制宜、因产制宜、因企制宜,拿出最好的空间资源用于创新发展。
“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战略布局,要求武汉全面提速存储器、航天产业、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等四个国家新基地建设,争做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成长性产业,纳入武汉的“新”动能体系。
引人关注的是,今年科技新名词扎堆走进了政府工作报告,“100G硅光收发芯片”“64层三维闪存芯片”“氢油物流车”……充满科技感的陌生新词背后,是武汉创新实力的体现,更是“钱”景无限的城市新兴产业。
武汉提出,全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行动,让创新真正成为第一动力。更多运用市场化办法,解决企业“痛点”和难点,深化市场化改革,“凡是市场能自主调节的就让市场来调节,凡是企业能干的就让企业干”。
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大幅精简“负面清单”,不断降低全社会营商成本,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做到“对外服务一个网站一个APP,对内办公一套系统一个平台”,完善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机制,提高服务效能。
成立100亿制造业发展基金、100亿上市公司纾困基金、100亿支持融资担保基金……实打实的创新之举,解民营企业燃眉之急,努力帮其破除发展前路上的高山、冰山、火山。确保民营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武汉已拿出实际举动,去年起诉了529名不法侵害者。
刷新作风提升能力
创新城市治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政府“荷包里的钱”,将继续向民生倾斜。精准扶贫探索创新之路,研究实行“一人一策”“一村一策”,目标是每个贫困人口、贫困村如期真实“出列”。
2019年10月,军运会在武汉举行,打造新环境,当好东道主。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武汉不断出新招:长江汉江沿岸无序码头将大大减少,甚至消失,两江将露出靓丽的滨水岸线风貌;长江主轴、东湖生态绿心,将建成更多亮点区块;南湖、汤逊湖水质提升,军运会开幕前城市建成区都将消除黑臭水体。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实实在在改进作风,为基层减负。新的一年,武汉要探索建立以街道乡镇为枢纽,上下联动、下评价上、快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制,重点是“下评价上”——各职能部门要做好社区的服务者,而不是管理者。
一个鲜明的目标已经确立:市民是城市的主人,打造服务型政府,让每一位市民在武汉生活更方便更愉悦更幸福。
处于重要战略期的武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为发展引路领航。全市广大领导干部面对新要求——做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手,“领导干部要带头,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作风,不断提高领导改革发展的能力水平”。
建设“三化”大武汉,推动城市复兴,创新成为第一推动力。
长江日报记者刘功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