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在武铁的盒饭生产加工基地,工人在精准分装饭菜
楚天都市报记者胡勇谋通讯员陈昕
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2019年春运大幕开启,高铁上的盒饭如何生产?食品安全有没有保障?昨日,楚天都市报记者就此探访了武铁旅服传媒有限公司高铁盒饭生产加工基地,见证了“舌尖上的高铁盒饭”由原料到成品的全过程。
全副武装进“风淋房”消毒
食材不合格会从源头淘汰
在武昌火车站一侧,一栋4层楼高的白色建筑,巨大的铁栅栏门平时都紧闭着。进入院内,安静整洁。这里负责中国铁路武汉局全部542对高铁动车的餐食供应,及其他局途经列车的定点补餐。
进入生产区域前,先来到换衣间。记者被要求穿上专用白色防菌服装,戴上网丝头套、隔离口罩,脚穿齐膝盖的专用白色工作靴,全副武装进入封闭的“风淋房”,内有24个风孔360度吹拂,吹掉人身上的浮尘、毛发等,再进入一个消毒池,所有人须在消毒池内站30秒,才能进入生产核心区。
在高铁配餐基地的生产车间,记者隔着玻璃参观盒饭生产线。“现在每天生产盒饭近1万份,从投产至今没有发生过1起食品安全问题。”负责生产安全的相关负责人说。
在“理化实验室”,工作人员正对进入的蔬菜等原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农药残留、新鲜度等,不合格的会从源头淘汰。据介绍,这里的蔬菜、肉类等供应商都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每样食材都可以溯源至生产种植基地。
大厨带队研发菜品配方
烹调时间等都固化标准
择洗、切配、制熟、速冷、分装、覆膜……做高铁盒饭看似简单,可和家中做饭完全不同,要经过12道程序、最少10小时才能完成。
记者先来到蔬菜净菜区,早上6时起,从田间摘来的新鲜蔬菜包括菠菜、芹菜、小白菜、辣椒等,都要先“泡澡”再“淋浴”——先浸泡50分钟,再被送到清洗区喷淋洗净,并按要求经机器加工成丁、丝、条、片、块。随后,记者来到制熟车间,香味扑鼻而来。直径一米多的5口大铁锅一字摆开,大厨们正在大锅内翻炒着胡萝卜烧牛腩。这里的中央厨房行政总厨付立顺是国家级高级技师、全国烹饪技术比赛金牌获得者。“好吃的秘密,除了厨师,主要是精确控制原料、调料和温度。”付立顺负责高铁盒饭的配方研发,他说高铁配餐基地拥有一支10位主厨组成的配方研发核心团队,他们将菜品的食材大小、调料用量、翻炒次数、烹调时间等标准固化,保证每批快餐盒饭的品质和口感稳定。
所有盒饭要过金属探测仪
一过24小时保鲜期就销毁
据介绍,制作冷链餐的重要环节是降温。冷链餐要经过两次降温,第一次降温将熟制食物从80℃、90℃在两个小时内降到微生物不活跃的10℃以下;第二次再降到0℃到4℃之间,便于运输等。
武铁旅服传媒公司相关人士称,为保证盒饭的质量和口感,盒饭装入保温箱后,运送的冷藏运输车内温度也得控制在0~10℃。每天凌晨3时左右,总共5辆冷藏车将分装好的盒饭送到对应车站,送上列车餐车的冰箱中。
在生产线最后,记者看到,成品盒饭还需要过三道关:首先是通过金属检测门,看有没有清洁球的铁丝等;然后是重量检测,保证餐食标准;最后是X光异物检测,看看有没有小石子等非金属异物。“不合格的餐盒会从传送带上被打下来,几率仅万分之几。”检测完后,会在餐盒包装上标注出厂日期和批号。记者看到,上面的生产日期精确到了分钟,便于质量追溯。
据介绍,每批次餐食生产后都要“留样”,保留时间是保质期24小时再加上48个小时。该基地还会定期将餐食送检化验,武汉铁路食品卫生监督所也会对餐食进行不定期抽检。而送上火车的餐食,一旦超过24小时保质期,就必须销毁。
据了解,目前武铁旅服传媒公司生产的盒饭已经过了几代发展,第一代主要是以鸡蛋、火腿肠为主;第二代绿色蔬菜多了,以鸡肉、猪肉为主;第三代有了粗粮紫薯;如今第四代有了牛肉,甚至虾、粉蒸肉等,目前包括面食在内有13个品种,价格15元至45元不等,最受欢迎的是双椒牛柳、香菇烧肉、台湾卤肉饭,最高单品日产量超过2000份。
建议
有旅客提出
能否增加儿童餐
昨日,记者在汉口站登上开往深圳的G1031次高铁,进车厢了解旅客对高铁餐饮的建议。
多数旅客表示,2017年7月17日起,12306推出高铁送餐后,旅客的选择确实更多元化了,比以前吃得更好、更舒心。旅客张林说,有些套餐还是较贵,希望能进一步降低价格。另外,还希望增加允许送餐上车的车站数量,送餐商家的数量也应进一步增加。“品种和口味都丰富了,但我觉得还应增加些儿童餐,毕竟一家人出行都会带孩子,要是孩子在车上吃到不合胃口的饭菜,家长就很头疼。”带孩子回湖南的李耀夫妇说。
中国铁路武汉局相关人士称,坐落在青山青王路附近的全新的武汉高铁盒饭生产加工基地目前正在紧张建设中,届时,武汉高铁盒饭的生产质量还将有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