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滚动

湖北发布首个乡村振兴五年规划:73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彰显荆楚特色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5日07:10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记者李剑军、刘宇)2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闻发布会。该规划是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将按照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都市城郊乡村振兴先行区、扶贫片区乡村振兴试验区三大片区精准施策,把乡村振兴的五大任务统筹细化成73项重大工程、重大行动、重大计划,既完成国家规定动作又有创新自选动作,充分彰显荆楚特色。

根据规划,我省将实施乡村振兴“65432”重大行动,即产业兴旺六大行动、生态宜居五大行动、乡风文明四大行动、治理有效三大行动和生活富裕两大行动。建设50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10条千(百)亿元特色农业产业链,建设20个省级以上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农村电商规模过千亿元。建成省级生态村1500个,建设2000个美丽乡村,建成20个农村人居环境示范县。保护和改造100个特色文化村和5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镇,重点保护100个传统村落。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过5万元的村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2万元,社保卡持卡人口覆盖率达93%。“雪亮”工程实现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

针对乡村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生态环境短板等问题,该规划提出加快推进中国农谷、中国有机谷、硒谷、虾谷、橘谷、药谷“六谷”建设,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构筑乡村通达路网,完善乡村循环水网,优化乡村清洁能源网,建设乡村智能互联网。建设荆楚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四宜”美丽乡村,实施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生态健康工程和“千湖”碧水工程。实施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四山”生态保护工程,构建华中地区重要生态屏障。实施“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实现全省农村无害化厕所全覆盖,宜林荒山基本得到绿化,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全达标。

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省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深入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强省全面建成。

乡村振兴,三块短板亟待补齐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剑军 刘宇

乡村产业如何提升竞争力?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如何补齐短板?美丽乡村如何保障生态环境?2月14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新闻发布会,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对相关热点问题作出了解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然而长期以来,我省乡村产业竞争力不强,大企业方面缺少领头羊,大产业方面缺少价值链,大品牌方面缺乏招牌菜,大融合方面缺乏闪光点。

短板如何补?规划提出,加强“六谷”建设,壮大农产品“十大千(百)亿产业链”,做大做强“荆楚农优品”。

新闻发布会上,省发改委副主任杜海洋介绍,“六谷”是指中国农谷、中国有机谷、硒谷、虾谷、橘谷、药谷。发端于荆门屈家岭的“中国农谷”以培育区域性品牌为抓手,引领长江中游经济带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南漳为核心区的“中国有机谷”以建成国家优质农产品生产区为目标,重点推进高端粮油产业、有机蔬菜、精品果业、有机茶园、有机特色养殖、有机农产品加工等建设。“硒谷”以特色资源开发为核心,高效利用恩施州、江汉平原富硒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富硒粮油、富硒蔬菜、富硒茶、富硒畜牧、富硒水产等特色种植和养殖。

此外,“虾谷”以优势产品为核心,依托江汉平原丰富的水资源,发挥潜江小龙虾品牌、加工、营销等优势,推动小龙虾产业链延伸。“橘谷”以重点加工企业为依托,发挥品种和品牌优势,在宜昌等长江中上游地区建设国际一流高品质柑橘生态产业带,打造国家柑橘产业现代技术集成基地。“药谷”以建设全国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为目标,充分利用神农氏、李时珍等中医文化资源,在秦巴山、大别山、武陵山等地发展中药材产业。

而规划提出的“十大千(百)亿产业链”,则包括油料、蔬菜、小龙虾、大宗淡水鱼、茶叶5个超千亿的产业链,和柑橘、食用菌、中药材、猕猴桃、鸭5个超百亿的农业全产业链。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李顺清表示,该厅将从三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突出农产品加工、粮油蔬菜生猪水产四大千亿元骨干产业、打造新千亿元级朝阳产业三大重点;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将在稳定提升粮食产能、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抓好农业产业扶贫方面实现“六个着力”;强化政策保障,在补贴优化、资金整合、金融支撑方面实现“三个强化”。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针对不少地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规划提出,实施生态宜居五大行动,包括建成省级生态村1500个、建设2000个美丽乡村,以及推动城乡“四网”互联互通,构筑乡村通达路网,完善乡村循环水网,优化乡村清洁能源网,建设乡村智能互联网。

李顺清介绍,我省已制定“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计划,三年内完成330万农村户厕、25063座农村公厕、3270座乡镇公厕、2883座旅游景点厕所改建,到2020年实现城乡无害化厕所全覆盖。按规划,到2019年底实现全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2020年底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标全覆盖。

“我省水利设施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肠梗阻现象,集中表现为农村中小型泵站、中型灌渠、小型河道淤塞严重。”杜海洋说,这就好比人体的主动脉畅通无阻,但毛细血管出现阻塞。因此,中小河流重点段、病险水库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大型灌区节水改造、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一直是我省的投资重点。

规划提出,统筹推进“三江”(长江、汉江、清江)流域生态健康工程、“四山”(大别山、秦巴山、武陵山、幕阜山)生态保护工程、“千湖”碧水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杜海洋认为,这体现了湖北作为水利大省、千湖之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突出抓好水系生态屏障保护与修复的决心。

乡村新图景 田野新希望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琼瑶

正月初八,年味仍浓,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农民吕少兵轻点鼠标,自家农产品“触网”飞向全国。去年,他家收入超过20万元。

农家小账本连着全省大账本。国家统计局上月公布,2018年,湖北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978元,同比增长8.4%,连续多年位居中部六省首位。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省吹响了乡村振兴元年的奋进号角,农村制度创新越来越多,农业由“量”向“质”加速转变,改革唤醒沉睡资源,激活乡村发展基因,千万农民获得感提升、幸福感增强。“乡村振兴”,这个广袤大地上最动人的构想,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重农爱农氛围空前,振兴元年精彩开局

2018年9月23日,亿万农民迎来了首个农民丰收节。

这是一个农民专属的节日。每年农历秋分,五谷丰登,瓜果飘香,农民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千湖遍布、物华天宝的湖北,有着古老而灿烂的农耕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成为一种持之以恒的理念。

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最薄弱的环节、最难啃的骨头都在“三农”领域。乡村振兴战略关乎全局、关乎根本、关乎长远,秉承“重中之重”理念对待和解决“三农”问题,尤为关键。

雁飞千里靠头雁。五级书记齐抓乡村振兴,情系“三农”,义无反顾,层层压实责任。

深刻把握省情农情,全域谋划。省委省政府出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21条措施”,编制《湖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搭建起“四梁八柱”,提出到2020年乡村振兴要取得重要进展,走在中部前列。

真抓实干,有序推进。八大工程引领乡村振兴,省直相关单位和全省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形成“1+N”政策体系,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地成效。

用考核“指挥棒”倒逼责任落实。构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体系,奖惩并举,考评结果成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舍得向农业投入,舍得向农业倾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业农村财政支出优先保障和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完善,全省财政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年投入超过1000亿元。

对湖北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包袱,而是机遇。

一年来,脱贫攻坚、水利建设、乡镇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诸多“三农”难点、痛点问题正在有效破解中,乡村振兴战略精彩开局,有力支撑了全省发展大局。

扬鱼米之乡优势,绿色与高效同行

稻田里不仅产出生态大米,还“长”出虾、鳖、蛙、蔬菜等鲜活农产品,天门市天海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用心“盘活”一块田,成为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中的佼佼者。

当前,消费升级,环境约束,国际竞争加剧,在“以量论英雄”轨道上奔跑已久的传统农业,已无法跟上时代,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湖北打响了一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战,“品质”二字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水稻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担负着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然而,“大路货”居多,优质粮供给不足,粮食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在绿色中谋发展,在稳量上求品质。全省主动调减200万亩低质低效水稻,增补稻渔共作、再生稻等优质水稻,深入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从省级层面启动实施“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稳稳地站在500亿斤的台阶上,达到567.89亿斤,每亩单产高出全国15.8公斤。更令人欣喜的是,绿色、高效的“水稻+”模式遍地开花,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七成以上。“湖北粮”精彩嬗变,“荆楚味”香飘四方。越来越多的精品果菜茶端上市民餐桌,名特优畜产品、水产品市场份额与日俱增,“舌尖上的湖北”更精致、更醇香。

走品牌化之路,农业跃上高端新平台。全省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产品品牌”双轮驱动,潜江龙虾、宜昌蜜橘、监利黄鳝、秭归脐橙等农产品声名鹊起,“恩施玉露”“利川红”享誉大江南北。

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兴起,互联网带领农业“一起飞”。春暖花开之时,一朵朵油菜花、桃花、樱花,吸引着城市居民涌向乡村,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传统农业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据统计,去年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超过371亿元,创历史新高。

田野上兴起“机器换人”革命,大数据、智能化正渗透并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逐渐告别“泥腿子”称号,农业成为充满新希望的产业。

改革激起千层浪,荆楚涌现“分红村”

春节前夕,一场特殊的会议在武穴市龙潭社区举行,635位村民现场分享118万元村集体股份红利。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龙潭社区与许多城中村一样,集体资产快速增值的同时,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等矛盾交织。龙潭社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并实现首次分红。

同样的改革故事,在全省4000多个村庄上演。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革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招。省委、省政府清醒认识到,尽管“三农”发展形势向好,但还面临诸多新问题新矛盾。随着大量农民离开农村走向城市,土地、山林、水面、房屋等农村资源被闲置,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唤醒沉睡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让农民共享改革红利。

2015年起,京山、大冶、武穴等18个县市区先后被列入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湖北发展闯关、为全国改革探路。

一块块硬骨头被啃下,一道道难题被攻破。截至去年底,全省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率为92%,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完成率为87%,超额完成年初省政府制定的年度目标任务。

如果说一本小小的股权证,让村民产生了极大的获得感,漫山遍野的资源,则让资本嗅到了商机。一时间,市民下乡、能人回归、企业兴乡,带来了技术和资金,更带来了理念和信心。改革之石激起千层浪,湖北“三乡工程”成为全国乡村振兴典型,共启动实施项目1.07万个,投资额2050亿元,带动就业68.7万人。

多元化的新型经营主体,是乡村振兴中另一股重要的引领力量。全省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保险、人才培养、科技支撑、财政投入等方面,打出了政策“组合拳”。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壮年走进乡村、投身农业。据统计,全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到9.5万户、3.5万户。

过去的一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元年,在这张宏伟蓝图上,湖北已迈出坚实的步伐。今年,迎来乡村振兴的跨越之年,乡村涌现新图景,田野升腾新希望,荆楚大地将书写更多的精彩。

【责任编辑:王会】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