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黄璐陈会君
图为:启动仪式上,省博物馆志愿者吴春芸讲述夏明翰烈士的故事。(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魏铼摄)
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云烟,历久弥新;
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5月20日,“共和国故事汇——湖北省红色故事宣讲大赛”启动暨“荆楚红——湖北省爱国主义教育云平台”上线仪式在汉举行。
活动现场,5位红色宣讲员声情并茂地讲述红色故事,引领观众穿梭在历史的字里行间,感受着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家国情怀人间大爱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90年前,无产阶级革命家夏明翰,在刑场上奋笔写下了这首就义诗,感染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活动现场,省博物馆志愿者吴春芸带来夏明翰的故事。
吴春芸讲述,临刑前,夏明翰给夫人写下诀别书,令人动容:我一生无愁无泪无私念,你切莫悲悲凄凄泪涟涟。张眼望,这人世,几家夫妻偕老有百年。抛头颅、洒热血,明翰早已视等闲。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讲解员陈清,带来革命先驱柳直荀的故事。“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来自毛泽东词《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句中的“柳”,就是指柳直荀。
1932年,柳直荀在监利县周老嘴不幸牺牲。妻子李淑一毫不知情,一心牢记丈夫嘱托,扛起家庭重担,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她才等来了柳直荀牺牲的噩耗。1957年,她在写给老友毛泽东的新年贺信中,附上了作品《惊梦》,表达对丈夫的哀思。毛泽东读后感慨万千,回赠词作一首,这就是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英雄不朽信仰永恒
空降兵军史馆宣讲员张逾闲,带来了一个活着的“烈士”的故事——
柴云振在抗美援朝中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因右手残疾,他再也扣不了扳机,不愿成为部队负担,回到四川的小村庄。30多年过去了,朝夕相处的儿女都不知道,父亲是一位大英雄。
1984年,部队编写《英烈传》,在报纸上刊登寻人启事。柴云振儿子看到报纸后问询他,他淡然地说:“战场上杀敌立功的英雄太多,可能只是同名同姓。”原本可以继续隐瞒下去,但寻找英烈的声势太大,柴云振的故事终究被大家知晓。去年12月26日,柴云振与世长辞,享年93岁。
黄麻起义烈士陵园志愿宣讲员佘成,带来一把生锈的钥匙的故事——
麻城市乘马岗镇有一位被称为“麻城刘胡兰”的女烈士,名叫万永达,她在生完孩子之后被敌人残忍杀害,敌人连她刚出生的婴儿都没放过。解放后,万永达的一位亲戚向政府上交了一个小梳妆盒,是万永达生前交给他保管的遗物,钥匙由万永达保管,不知去向。梳妆盒里,是一叠沾有血污的草纸,上面写着乘马岗一带38名地下党员和1000多名红军失散人员及革命“根子户”的名字。
上世纪60年代末,村里为万永达修了一处烈士墓,将她的遗骨从乱石岗上迁至新建的坟墓中。旧坟被挖开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在万永达的腹部,有一把生锈的小钥匙!原来,为了保护那份珍贵的名单,万永达将钥匙吞进了肚子。此情此景,在场的干部群众都流下了热泪……
聆听讲述,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朱文婷双眸噙泪,她说:“英烈们不怕牺牲、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我们要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努力奋斗。”
温故知新奋力前行
70年,一件长衫“变身”到婴儿服,它的主人是谁?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来自湖北省博物馆的专业讲解员魏来,动情讲述了一个七十“高龄”婴儿服的故事。
1903年,年满17岁的董必武考取秀才,母亲一针一线为他细心缝制一件蓝布长衫。这件长衫,见证了他投身湖北军政府,为推翻清政府争取革命胜利的努力;伴着他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见证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衣服布料磨破了,用针线缝好再穿,在漫长的年月里,这件长衫始终陪伴着他。新中国成立后,已身居高位的董必武依然保留着这件朴素整洁的长衫。
眼见衣服褪色残旧,实在不能穿了,但他仍舍不得丢弃。1972年,这件七十“高龄”蓝布长衫经历了最后一次缝改,做成了两件婴儿服,分别穿在了他的双胞胎小孙子身上。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性习于俭,俭以养廉”是董必武立下的座右铭,他以此自勉自励,终身奉行不辍。
“中国革命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活动现场,武昌粮道街中学一名学生说,忆往昔看今朝,重新审视这两件“高龄”婴儿服,他体会到一代伟人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同时,这也激励我们牢记革命先辈的历史功勋,珍惜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让“艰苦朴素”这个传家宝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