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闯 通讯员 桂延松
食糖、塑料、钢铁、海鲜……这些商品的网上交易中都闪现着卓尔的身影。
以运营汉口北小商品批发市场闻名的卓尔智联,悄然间从线下走到线上,成了中国B2B电商交易服务领域的“大鳄”。数据显示:2018年卓尔智联旗下平台完成白糖交易546万吨,占全国食糖消费量的三成以上;完成茧丝(桑蚕茧丝绸及其副产品)交易额30亿元,占中国蚕茧总销售额近26%;钢材业务上线半年多,交易额突破140亿元……
目前,卓尔智联已拥有知名跨境电商“兰亭集势”、农产品电商深圳“中农网”、化工及塑料原材料交易平台“化塑汇”、钢铁等黑色系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卓钢链”、海鲜交易平台“海上鲜”、全球大宗交易平台CIC等多个B2B交易服务平台,交易规模突破6000亿元。
4月底公布的卓尔智联2018年年报显示,2018年度营业收入561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供应链管理及贸易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96.8%,传统的物业、房租等收入占比不到3%。转型后的卓尔智联以全新的形象,矗立在中国产业互联网的潮头。
深耕产业互联网
千年产业迎来新风口
5月20日,广西宜州,中国最大的蚕茧养殖地。
10时许,德胜镇上坪村的蚕农罗凤艳踩着三轮车,将100斤鲜茧送到中农网在该镇所设的收购区。过磅登记后,收购数量、价格等信息自动输入系统,随后,她领到一张会员卡。
“每张会员卡绑定的银行账户均与武汉众邦银行支付系统相通,众邦银行收到指令后会自动打款给蚕农,中间不经过任何人。”收购商韦年光负责5个村的蚕茧收购,种植面积近万亩,会员蚕农1000多户。
15时许,一车蚕茧被运往与中农网合作的蚕丝加工企业——宜州宏基丝绸有限公司。再次过磅登记后,七成蚕茧运往车间加工,剩余三成烘烤存储。
在加工车间,抽丝、复摇、整理、包装,一框框蚕茧变成了一袋袋重60公斤的生丝,每个袋上贴有一个二维码标牌,手机一扫,产地、等级、生产日期等信息一目了然。烘烤过的干茧,则被送往一个存储量达1000吨的仓库。中农网宜州分公司负责人表示,从采购、加工到销售,每个环节的信息都及时传给了中农网,后台大数据能自动分析比对每一个合作厂家发布的销售信息,精准无误。
广西蚕茧年产量约40万吨,占全国蚕茧总产量的一半,中农网在广西设置30个收购点和32个仓库,携手广西近70%的丝绸生产厂家,搭建了全国最大的桑蚕茧丝绸交易平台。登录中农网蚕丝专区,全国各地待销的蚕茧、生丝、绸缎、丝绵、条吐、蚕蛹等品种的数量、品类、价格一清二楚,用户可直接在平台上下单交易。
“中农网让这个闻名于丝绸之路、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宜州蚕茧采购商黄忠伟坦言,过去蚕丝市场最大的痛点就是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即便同一地区,每公斤蚕茧价格会相差5元到10元,采购商一旦高价拿货,就会因销售难出现亏损,拖欠蚕农货款。如今,中农网联合金融机构从源头介入,先向农民支付货款,缓解采购商资金压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智能科技,在收购、加工、仓储、运输等每一个环节建立追溯体系,实现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同时还提供仓储、物流等服务,让客户根据自身需求,更加灵活地交易。
卓尔智联相关人士表示,中农网蚕丝模式成功实践了一条以货权为抵押的融资模式,并被复制推广到各大行业,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发挥了重要作用。
降本增效
打造产业风向标
卓尔智联联席CEO齐志平表示,大数据智能生态平台产生的协同效应能够推动企业爆发式成长,其中关键一环是降本增效。公司通过大数据、云计算、智能科技等技术介入产业的每个环节,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要素协同发展,打造出全新的交易生态,从而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按照这一思路,中农网深度介入白糖、蚕丝、水果、板材等六大农产品产业链,成效显著。
以白糖为例,公司利用大数据预测白糖需求,实现订单“前置”,采用“慢物流”的运输方式降低物流成本。过去,糖厂生产后会急于找买家,如今通过中农网精准掌握了市场需求,可以先存储,也可以改火车、汽车运输为船舶运输,让货物在船上漂泊10多天,上岸后即发货,做到零库存,降低了仓储、运输成本。同时,在精准预测的前提下,白糖到销售地后直接对接分销,省去了传统的进仓、分销环节,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
数据统计显示,中农网深度介入白糖行业后,使其流通周期从过去的7天至15天缩短至1天至3天,每吨糖的购销成本从25元/吨降低到7元/吨。
2018年,中农网实现平台交易总额887亿元,发货量约678万吨,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其白糖用户涵盖全国1万多家大型企业、7万多家中小企业以及终端门店,成为中国白糖交易的风向标。
中农网模式成功后,卓尔智联将其推广运用至化塑汇、卓钢链、海上鲜等B2B平台,带动更多行业降本增效。
业内人士称,国内大量传统产业集中度低、人工成本高,迫切需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智能技术等提升服务和竞争力,这个万亿级的市场吸引了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等各路资本大举杀入。但目前,绝大部分平台降本增效并不明显,根据《2018年产业互联网白皮书》,国内30%的B2B交易平台仅提供资讯和信息撮合服务,50%平台对客户来说价值不大,还有10%基本属于假平台或处于僵尸状态。
反观卓尔智联,介入全产业链、提供增值服务、降低各项成本的模式,切实发挥了降本增效作用,在大宗商品的“赛道”上快速超车。
从并购赋能到自主创建
抢滩万亿市场
卓尔智联为什么要从产业地产向产业互联网转型?
“2014年前后,线下小商品批发受到网购的巨大冲击。”卓尔智联相关人士回忆,当时,线下批发增长乏力,公司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决定向线上拓展业务。2015年8月,1号店创始人于刚加盟卓尔,出任卓尔智联董事局联席主席,并个人出资2000万美元入股卓尔智联,成为公司转型的重要分水岭。
2016年,卓尔智联创始人阎志在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卓尔全球智能交易平台战略》时提出,要通过智能化商业交易生态圈,形成开放、高效的中国最大B2B交易平台,同时做大服务平台,形成完善的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服务链条。
起初,卓尔智联从擅长的小商品批发业务入手,将汉口北等批发市场搬上网,先后推出了卓尔购、卓集送、卓尔金服、卓尔云仓等交易服务平台。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1576家批发市场、46万家商户及498万注册用户入驻了卓尔购,进行在线批发交易;卓集送全年的累计订单突破6700万单,为20万货主提供物流运输等服务;卓尔金服则围绕数十万客户,借助线上平台充分解决商户融资问题;卓尔云仓覆盖40多个城市,监管存货仓库260家,货物总数约106万吨。
转型第一战成功后,卓尔智联将目光转向了大宗商品。
“化工、钢铁、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是生产生活的基础资料,市场体量在万亿以上,而行业B2B信息化程度低,还没有出现巨头,成长空间巨大。”卓尔智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随后两年,卓尔智联开展系列收购,将中农网、化塑汇等平台揽入怀中。
2018年,卓尔智联开始自主经营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投资自建了卓钢链,上线当年就实现主营收入57亿元,成为国内少有的同年上线、同年盈利的钢铁B2B交易平台。当年10月,卓尔智联携手国际知名企业和机构在新加坡上线了CIC,打造化工、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B2B交易平台,运营8个月来,为中国、瑞士、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数十个国家的近万名客户提供服务,交易额逾40亿美元。
今年5月,卓尔智联与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合资成立的国际供应链金融公司“卓红金服”在新加坡上线,联手拓展国际供应链金融业务。
“卓钢链、CIC的成功运营,说明卓尔智联已具备了在全球经营大宗商品交易B2B平台的能力和实力,为卓尔智联向产业互联网转型提供了巨大的增长空间。”齐志平表示,2015年至2018年,公司营收从10亿元增至561亿元,4年增长了55倍,实现裂变。当前,卓尔智联已构建一个完整的B2B智能交易服务平台矩阵,跃入中国千亿级产业互联网阵营。下一步,公司将加速发展,在B2B万亿级市场的蓝海中开辟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