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陆缘通讯员史雅琴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邹斌
图为:王北平在照料丈夫张志刚
在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今年61岁的王北平43年不离不弃照顾瘫痪丈夫的故事,在社区里广为传颂。
恋爱伊始,男友突发意外
1975年,17岁的王北平正值青春芳华。初中毕业后,她进了江岸区车辆厂工作,经亲友介绍结识了同厂的退伍军人张志刚,经过相处,两人确定恋爱关系,并决定携手一生。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76年冬天,张志刚工作时不幸从高处摔下,经全力救治捡回一条命,可由于脊髓损伤,从此再也不能站起来。王北平仍不离不弃,尽管身边的朋友多次劝她重新找个合适的对象。“未婚夫出事就悔婚,我怎能不仁不义?”1980年,王北平毅然与张志刚办理了结婚手续。
婚后,王北平带着丈夫到上海进行康复锻炼。王北平陪在丈夫身边,创造了医生所称的“奇迹”,丈夫下半身渐渐有了知觉,能从病床上“挪”到轮椅上。
在上海的两年,王北平独自陪伴在丈夫身边,那会儿物资匮乏,但她总是尽可能维持丈夫的营养。
两年的治疗,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无奈之下,她将丈夫带回家,由自己来进行康复训练。王北平自己看书学习,掌握了按摩理疗、换药、测体温等医疗技能。
翻身、擦洗、按摩……王北平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寒风凛冽的冬季,王北平要给丈夫换几十次尿布,冷水的浸泡让她双手皲裂;炎热的夏天,为防止丈夫生褥疮和肌肉萎缩,王北平费尽力气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帮他翻一下身,还要给丈夫按摩双腿。看着妻子精心的照顾,张志刚总是悄悄地把眼角的泪水用颤抖的手擦拭掉。
这样的日子,王北平已经度过了43个春秋,从青丝到白发,别人赞她是“模范妻子”,她总是笑,然后轻描淡写地说一句“我的丈夫是军人出身,他骨子里坚强勇敢,我不能在他遭受磨难时候离开他,我也要尽自己的责任。”
从不言苦,为三口之家撑起一片天
长期患病在床,丈夫有时郁闷不已,王北平理解丈夫的处境,从不和他吵嘴,而是耐心安慰、精心照顾。天气晴朗的时候,王北平便用轮椅推着丈夫在小区里晒太阳。渐渐地,丈夫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王北平还特意订了书报,让他能读书看报、听音乐。
1982年,这个小家庭迎来了新的生命,女儿张丽君的降临,为这个苦难的家庭带来了欢乐。平日里,王北平一个人照顾丈夫的饮食起居,还要忙着照顾年幼的孩子。生活的困苦并没有让王北平却步,她从不言苦,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
王北平贤惠、节俭,烧得一手好菜,做事麻利果敢,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不管多苦多累,她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把家守住,把自己的日子过好,把丈夫料理好,让女儿快乐成长,用柔弱的肩膀为丈夫和女儿撑起一片天。
每天早上6点,王北平便起床帮丈夫洗漱、喂饭、按摩、导尿、换药,白天忙得像个陀螺;到了晚上,也是连轴转,每隔一段时间,王北平就要起来照顾丈夫小便,帮助丈夫翻身。
曾经在她心目中顶天立地的丈夫,现在也成了“孩子”。她把丈夫照顾得无微不至,哪怕是深更半夜,只要衣服或褥子脏了,担心丈夫不舒服睡不好,她马上就给换下来洗干净。
“觉得自己实在撑不住的时候,我就自己找个没人的地方哭。哭完就好了,有我在家就在!”王北平说,如今,丈夫慢慢康复,学会了一些基本生活自理。2011年女儿也成了家,小外孙女也渐渐长大,苦日子都熬过去了。
良好家风,为女儿注入正能量
母亲无怨无悔,不辞辛苦照顾父亲,王北平的女儿张丽君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张丽君告诉记者,母亲性格坚强乐观,一个人操持着整个家,从没见过母亲满脸愁容。43年来,母亲用爱与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把勤劳善良的好家风深深烙在她心里。
为了帮助母亲照顾父亲,2014年,张丽君放弃企业的优厚待遇,来到百步亭社区三居委会,从事医保专干工作。她和丈夫商定好,接过照顾父亲的任务,让母亲安享晚年。
每天下班后,张丽君总是抢着干活,端茶送水、洗衣做饭,尽量让母亲多一点时间休息。
闲暇里,张丽君和丈夫便带着父母出去坐地铁,感受武汉这座城市的变化。逢年过节,家里有好吃的张丽君总是要留给父母。已为人母的张丽君,也精心呵护着自己的小家,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育着年幼的女儿,从小学会助人为乐、孝顺明理。
张丽君还与社区空巢老人结成关爱对子。今年70多岁的徐荣庆老人,是张丽君的服务对象,张丽君平日里对老人关怀不已,经常带着老人一起参加社区文化活动,让老人晚年生活有了一抹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