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国内

情感分析已成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前沿热点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26日18:54 来源:

12月16日,第二届舆情监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华中科技大学举办,来自全国高校、政府部门、企业、媒体在内的80余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围绕国内外舆情监测研究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大数据舆情监测的标准化、智能化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网络舆情中的情感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成为热议话题。本刊整理部分专家精彩观点和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舆情工作重心在于对群众的感情

湖北省网信办网络舆情处副处长李峰巍说,近年来,各地党委政府在舆情应对中,从被动到主动,越来越得心应手。舆情重心在情,这个情是对群众的感情,本着以群众为出发点的工作原则,舆情工作就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

舆情应对要避免陷入“子贡陷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指出,微信群成为新媒体舆情主平台,数据获取的不完整、数据的假象、对策研究的不可操作性是当前网络舆情监测面临的数据困境。舆论引导必须重视到达率,如果不占领手机终端,一切传播与舆情应对效果都是零。政府在舆情应对上要避免陷入“子贡陷阱”(当一个人的口碑很差时,大家宁可相信谣言是真的),“要通过塑造公信力赢得民心而不是让网络看上去很和谐”。

舆情监测应向预测转型

国家大数据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彭铁元认为,随着治国理政能力现代化的不断增强,我国舆情整体呈现逐渐降低态势,但舆情态势从平时的静默状态到突然爆发的时间越来越快,舆情引发群体感情撕裂扩大化,舆情政治化逐渐凸显。新时代应实现舆情监测由传统的监测方法向舆情预测转型,由事发舆论引导向舆论引导前置转型,大数据技术为这种转型提供了可能和动力。

树立基于“善治”的社会舆情治理体系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余红教授指出,社会结构张力矛盾促使社会怨恨情感酝酿积累,是热点舆情演化的内源动力机制。在热点舆情事件,绝大多数参与者与导火索事件没有直接利益关系,其舆情参与行为主要是借导火索事件发泄怨恨情感,释放紧张状态。鉴于此,必须树立基于“善治”的社会舆情治理体系,搭建良好的公权力与公众的舆情互动机制,加强专业媒体构建负责的引导模式,培育成熟的社会化媒体参与主体,让政府和民众在良性的互动中构建彼此信任。

情感分析应用前景广阔

人民网舆情中心常务副秘书长单学刚介绍,随着互联网上评论文本的爆炸式增长,迫切需要计算机帮助用户加工整理这些情感信息,情感分析研究在用户决策(如购物)、舆情监测(如事件走势)、信息预测(如股市、大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情感挖掘首先需要对情感信息进行抽取,然后进行识别。在情感归类上,目前一般可分为“高兴”“喜好”“愤怒”“厌恶”“悲伤”“恐惧”“惊讶”七个类别。现阶段关于情感分析方法主要有基于词典和基于机器学习两种方法。

探寻网络环境下的情感认知机理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黄永峰认为,因情感词的模糊性、歧义性,段落主题多样性、情感丰富性等原因,传统的文本情感计算的精准度难以提升,他们正在构建以二元情感常识库、对象评价属性知识库为基础的二元情感认知计算引擎,让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和人类沟通方式,基于数据认知和推理产生并评估结果,通过人机交互和结果修正不断自主学习和认知演进,探寻网络环境下的情感认知机理,构建网络评论的情感分析系统。

舆情工作应向情报思维转变

沃民高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中祥认为,人们的正负情绪可以通过社交网络相互传播,舆情工作应实现从舆情角度转向情报思维转变,从关注中国到覆盖全球转变,从实时监测转向动态预测转变,从关注事实转向情绪管控转变。社会分析要以人为本,全面分析人的社交、态度、爱好、情绪变化、信息传播等关键信息,才能勾勒出社会变化的全景图,为国家相关决策提供支撑。

【责任编辑:周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