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国内

准确把握底线思维的科学思想内涵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8日15:39 来源: 光明日报

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面对十分光明的前景和十分严峻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着重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分析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安全形势,阐明了需要着力防范化解的重大风险,对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负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责任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对此,我们应当加以全面准确的把握,方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更好地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

每一种思维的背后,总有特定的精神品格发挥着支撑作用,并外化为独特的气质表达。就底线思维而言,其价值情怀的核心指向便是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在本质上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立场就是工人阶级的立场、大多数人的立场,也就是全人类的立场。这一本质规定性的价值约束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便初心不改、始终不渝。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共产党人的忧患不在于“私”而在于“公”。这份饱含着对大众苍生、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忧患之情,始终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存忧患、肩扛重担,才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忧患意识在基因上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忧患意识的精神传统在中国源远流长。《周易》中讲,“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孔子云,“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曰,“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些凝聚传统忧患意识的传世之言,是古人应对自然风险和进行社会治理的智慧精华,并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勇于担当的崇高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逐步内化为中国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的境界追求与精神标识。这份内生于中华文明的忧患之心,为中国共产党人所传承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忧患意识在实践上适应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这份责任说到底是对“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担当。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各种重大挑战、重大风险、重大阻力、重大矛盾,唯有常怀忧患,忧党之安危、忧国之兴衰、忧民之苦乐,忧底线之能否坚守,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

通过革命、建设、改革的风雨洗礼,中国共产党已然将直面问题的忧患意识内化为鲜明的执政品格。有了忧患意识,底线思维便获得了充盈的意识前提和坚实的价值支撑。

2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改革攻坚期,还将面对世界大变局深刻演变所引发的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增多的严峻挑战,由此而来的各类矛盾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在此背景下,底线思维在实践向度防范化解风险的核心效用越发得以彰显。我们必须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从实践层面具体展开来说,要练就过硬的防范风险的政治本领,需遵循以下实践逻辑和基本原则:

科学研判风险,力求见微知著。当前,我们面临的风险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严峻性等典型特征。从复杂性看,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科技、社会、外部环境、党的建设等领域重大风险”都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要“既聚焦重点、又统揽全局,有效防范各类风险连锁联动”。从不确定性看,“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从严峻性看,一旦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力,其引发的许多后果将是我们难以承受的。因此,必须“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

完善规则制度,力求防患未然。在对风险源加以调查研究、审慎分析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将目标底线转换为行动层面的约束规范,要对哪些重大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哪些事是决不能做的、哪些职责是必须履行的了然于胸并坚决贯彻落实。此外,还应当将成熟而定型的行动规范上升为相应的制度,并进而提升为文化层面的底线意识自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明确要求的,“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

做好应对预案,力求有备无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有所准备”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对风险挑战历来持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都曾多次强调,“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来建立我们的政策”。当风险转化为现实之时,一旦没有准备,必然张皇失措、无所适从。反之,在出现重大风险之前便“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做到应急机制已然可靠完备、应对之策已然成竹在胸,便能够力争在面对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从而始终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3

辩证唯物主义是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样也构成了底线思维的方法论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和掌握底线思维的思想方法时,特别需要把握好三组辩证关系。

一是把握好风险和机遇的辩证关系。古人有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机遇和风险代表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好”“坏”两个方面。一方面,不能只见有利因素而忽视不利因素,需要在追求“好”的结果的同时做好“坏”的打算;另一方面,也不能只见消极因素而忽视光明的一面。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视困难为考验,把挑战当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困难是一道坎,是一道分水岭。就像鲤鱼跳龙门,跳过去就是一片新天地,进入一种新境界”。这对于今天我们更好地驾驭国内外各种复杂局面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是把握好底线和高线的辩证关系。底线不是守摊子、看地盘,而是立足底线、追求高线。守住底线只是最低要求,更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向高线进军。正所谓“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每一次底线目标的达成都为高线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前提条件,而以往许多似乎遥不可及的高线在历史的目的性活动中已悄然转化为底线。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三是把握好防御和进取的辩证关系。科学的底线思维是建立在对主观能动性的正确理解之上的。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就是要解决重大矛盾,要解决重大矛盾就离不开伟大斗争。底线思维不是消极懈怠、无所作为的被动性思维,而是典型的积极防御思维。毛泽东在革命年代便曾精辟地指出,“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需要有充沛顽强的斗争精神”,“要敢于担当、敢于斗争,保持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科学判定并在行动上坚守底线,无不有赖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以及斗争精神的发扬。消极看待底线,只能被动防御,其结果往往是难保底线。只有积极能动地对待底线,才能够真正化被动为主动。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执笔:古荒

【纠错】编辑:周喆宇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