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临近,春运路上都是返乡的人。
而在“一带一路”工地上的中国建设者们,夙兴夜寐,矢志坚守,仍然奋战在异国他乡……
远在巴基斯坦西南部的俾路支省,中电国际胡布发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裴昌龙已经有8个月没有回家了。
裴昌龙是一名“60后”,曾在“单机甲中华”的安徽平圩发电公司工作了25年,是中电国际电力建设领域的专家,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老裴”。
2016年5月,老裴第一次踏上了赴巴的征程。
作为中巴经济走廊优先实施项目,中电国际胡布燃煤电站(中电胡布)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电厂和专用煤码头,根据工程计划要在2018年底实现首台机组并网发电。
在巴基斯坦卡拉奇真纳国际机场下飞机的一刹那,40多摄氏度的高温和刺眼的强光还是令野外工作经验丰富的老裴心里一惊:“这么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怎么高效组织现场施工,怎么实现工期目标?”
中电胡布项目位于阿拉伯海边的盐碱地上。老裴带领工程管理团队和施工单位进入施工现场后,面临的是无淡水、无电源、一片荒漠砂砾的困难局面。
看到眼前的挑战,他与同事们没有退缩。
没有水,就从20公里外购买淡水;
没有电,就在50公里远的卡拉奇市购买柴油发电机;
没有住房,就购买集装箱和帐篷当作临时住房使用。
经过40多天的努力,他们解决了项目现场工作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实现了项目“进得去,稳得住”的工作要求。
2017年3月,项目正式动工。自那时起,加班加点就成了老裴的家常便饭。他经常因为时差和手机信号差等问题,错过了和家人的联系。
“当初听说我要去巴基斯坦,老婆就坚决反对,既担心当地的治安问题,又担心我年纪大了,身体吃不消。为了说服自家‘领导’,我没少动心思。”每每想到自己的妻儿,老裴的心里满是愧疚。
近两年以来,先后共有4000多名中方员工和3000多名巴方员工一同奋战在此。这群中国建设者们克服海外项目设备供货不畅、施工环境恶劣、安全局势不稳等众多因素,高标准、高效率地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并提前3天完成预定目标,有力践行了"没水没电也要建电站"的坚定决心。
据裴昌龙介绍,截至目前,第一台机组已经并网发电,第二台机组将在今年3月底、4月初实现并网,两台机组计划于8月投入商业运行。“今年的工作重心会从试生产阶段转移到商业运营阶段,工作任务仍然不轻。”
多年来,缺电是困扰巴基斯坦民生和经济的一大难题,即使在首都伊斯兰堡,夏天经常每天停电12小时左右。
中电胡布项目投运后,每年预计为巴基斯坦提供90亿度电能,满足约400万家庭用电需求,极大地缓解当地能源短缺的情况。“希望有更多的巴基斯坦家庭能用上电,这是我们、作为电力建设者的愿望。”老裴说。
由于工期进展顺利,今年春节,裴昌龙终于有机会回国和家人团聚。“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衷心祝福中巴经济走廊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他满怀期待地说。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