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国内

故乡,何时不用说再见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3日16:00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把乡愁装进行李箱,带回奋斗的城市。

2019年春节假期,就这样结束了。

当积攒一年的乡愁,只能用七天治愈,不少人都会动摇,留在家乡还是再次远行。当被问及,为何选择离开家乡,答案有很多:资源、机会、梦想……

如果,家乡有了你向往的一切,是否可以把你留下来?

留下来

毕业后分配到国企的易奉阳是村里人羡慕的对象,离开家乡的几年,作为火车司机,每年春节亲历春运大迁徙,让他对离别和乡愁感触更加深刻。

2011年,老家刚上任不久的村支书向易奉阳抛出了橄榄枝。

“书记说村里现在有发展平台,正缺人才,希望我能留下来。”

虽然常年在外,但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易奉阳都看在眼里:家里人都住上了村里统一规划建设的联排别墅,卫生服务站、电商服务站、居民活动中心等配套也陆续建成,村里人每天朝九晚五在企业里上班,和城里人过的生活没什么两样。

再三权衡下,易奉阳放弃了“铁饭碗”,回到了老家四川成都郫都区战旗村。

彼时,郫都区还未撤县设区,提及这里人们能想到的就是郫县豆瓣酱;对于战旗村,更是知之甚少。但在农业大省四川,战旗村被视为四川“华西村”一样的存在,是四川对外展现农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历任村支书皆以擅长发掘土地价值著称。

向易奉阳抛出“橄榄枝”的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也不例外。会计出生的高德敏是个擅长算账的精明人,上任后很快意识到,战旗村的土地利用价值还远未及“天花板”。

“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钱。过去只强调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忽略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一些外出的农户宁肯让土地荒着,也不给集体使用。”高德敏说。

2011年战旗村进行了全面的土地确权,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村集体出资50万元折股量化、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村、企、农三合一”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

合作社将土地集中流转,通过对外招商或自主开发等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易奉阳回村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进入蔬菜专业合作社,“从0到1”,学技术、学管理,和企业、村民们打交道。

这一轮土地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不仅为和易奉阳一样的年轻人回乡发展创造了平台,也为战旗村日后成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乃至全国“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奠定了基础。

2015年,成都市郫都区被列为全国33个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战旗村再次抓住了机会,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447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收益超过700万元。

由此,战旗村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身,引进乡村旅游等4个产业项目,打开了社会资本有序进入农村的市场大门,被誉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2017年,战旗村集体资产达到460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462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053余元,高出全区平均水平1993元。

蝶变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称赞“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要求战旗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继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总书记的认可与嘱托,让战旗村第一次受到全国瞩目。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蓄势待发的战旗村向全国展现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时代乡村图景,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如何承载总书记嘱托,让“网红村”一直红火下去?

2018年8月8日,一座汇集川西民居小桥流水、修竹环肆、青砖白瓦的综合商业体——乡村十八坊正式开园。

这座由战旗村村民自筹资金,自主设计、修建、经营的商业体,定位为以传承非物质文化技艺为核心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

走进其中,仿佛进入一个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空间,郫县豆瓣、蜀绣、“三编”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手艺人,让传统技艺在此活灵活现。

一坛陈酿十年的豆瓣酱,一幅三年织就的蜀绣画卷,一双经过32道工序成型的唐昌布鞋……时间在此仿佛会慢下来,人们的步伐也会不自觉放缓,在时间淬炼的精品中流连忘返。

前厂后店的模式,不仅让游客亲自体验到传统技艺和农产品的制作过程,买得放心;更让从土地中解放双手的农民们,有了新的增收途径,战旗村内掀起一阵“创业潮”。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各地赴战旗村考察学习党政代表团和游客人数达65万人次。战旗村文旅产业值达3200万元,增长300%,吸引返乡大学生及创业人才120余人,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00元,同比增长10%。

联动

“一个战旗村肯定是不够的,总书记虽然没来先锋村,但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和机遇。”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任健说。

距离战旗村仅4公里的先锋村在冬日农闲时节,是一片繁忙的建设场景。一进村口,醒目的“农夫记忆”指示牌,将人们从车流穿梭的城市公路,引向一片热闹的乡村田园。

村头的一片空旷地正在修葺晒坝,离村口最近的一片老民居,正在进行集体改造。即便没有完工,也能看出几户人家,各有各的特色。

一户门口有菜地的人家,用回收的青砖旧瓦,经过重新设计拼接,还原了川西农居的特色;一墙之隔的另一户人家,院子里最醒目的是一口旧石磨,静止的石磨仿佛还在散发豆子的清香。

从2013年起,先锋村就以“川西民俗文化村”为品牌,以“农夫记忆”为主题,打造乡村特色旅游,先后建成了农夫记忆广场、农夫湿地、农夫学堂、农夫果园、农耕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农事体验基地等主题设施。

起初,对于村支书任健的想法,先锋村不少村民并不买账。眼看着周边几个村子都靠发展产业致富,为啥先锋村偏要发展文化,而且还要讲农耕文化?

直到一趟趟旅游大巴车把游客从城里带到先锋村,在路边摆“农夫市集”的村民不用出村,就把自家的白菜、萝卜卖上了好价钱。村民们才意识到,在农村发展文化,也是有出路的。

十九大之后,乡村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提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助力乡村振兴。

“我们就是要错位发展,走出自己的特色。”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让任健对“农夫记忆”的未来充满信心。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后简称《规划》),作为首个乡村振兴五年规划,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行动指南,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此次发布的《规划》对城乡关系进行了新的表述,提出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

将乡村振兴与城镇化并列,在中央文件中还是第一次,表明城市与乡村是共生共荣的两个板块,不能孤立的探讨城市或农村。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都江堰无坝引水滋润成都平原上千年,赋予了成都质量兴农的天然本底。

目前,全国33项农村改革中,成都承担的有15项,以郫都区为代表的乡村振兴实践,为成都乡村振兴发展奠定了高起点。成都如何继续担当“主干”职责,擦亮四川农业的“金字招牌”,在全国发挥样本示范作用?

2017年1月撤县设区的成都市郫都区责任重大。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郫都区一面承载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任,一面深挖农村优势特色,力求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机融合、集体经济规模与村民生活水平协同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国乡村振兴样板。

青山绿水寄托着城市人的乡愁,也是农民期盼的家园。在郫都区除了战旗村和先锋村的实践,一幅覆盖全区多村,展现农商文旅体大融合,一二三产业大联动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初显轮廓。

垂钓、骑游、荡轻舟、逛亲子农庄、吃坝坝筵……以油菜花和农家乐闻名的青杠树村,三面环水,渠系纵横。

通过幸福美丽乡村建设,青杠树村共建成1个污水处理厂、7公里绿道体系、9个农民聚居点、100余亩水面、490亩水源保护生态湿地、1000余亩粮油高产示范基地,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景区。

油子河畔的广福村,经过村民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作,积淀下2000多亩的韭黄种植地,畅销全国。

过去每到韭黄收割季,倾倒在路旁、河沟里的10多吨韭黄叶,让村子里景色全无,气味熏天。直到将一家集韭黄培育、产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引进广福村,将韭黄菜叶再加工,做成食品原辅料,将有效成分提取为保健品原料。不仅还了广福村绿水青山,更让村民每亩增收近千元。

蓝图

“如果不回战旗村,我应该一辈子都见不到总书记本人,更不可能给总书记介绍我们战旗村。”今年29岁的战旗村村民易奉阳说。

“把买主引进来,不吹风不淋雨,在自己家门口就能做生意。”先锋村年销量20万吨的园根子萝卜大户周学成说。

“大家开始关注城里人是怎么教育孩子、怎样和孩子相处的。”先锋村村支书任健说,“游客来到先锋村,带来的不仅是收入变化,更给村民们精神面貌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郫都乡村振兴进行时,如何让农村持续焕新颜,让村民的获得感得以延续?

2018年12月,郫都区乡村振兴博览园规划方案正式公布,描绘了一幅延续至2035年的乡村振兴新蓝图。

未来,成都市郫都区将围绕“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依托巴蜀农耕文化,结合“天府锦田”区域品牌定位,构建九土生态产业圈,形成“1314”总体结构,打造巴蜀农耕文化场景博览、天府山水田园场景博览、天府水源保护场景展示、世界川菜场景博览、大美乡村发展路径博览等“五大消费场景博览”。

乡村振兴博览园核心落地区即以战旗村为引领的五村连片示范区,包括战旗村、火花村、西北村、金星村、横山村。区域总体目标是建成全国乡村振兴多村连片发展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为现代农业生产与研发示范村、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公园城市的乡村样板区。

依托资源禀赋及乡村振兴引领示范片区带动效果,博览园按时序分为四个阶段分期完成建设——

十九大,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的进展,农业、农村要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不难发现,乡村振兴博览园的建设规划紧跟国家乡村振兴“三步走”战略,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深化落实。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当前中国已有750万青年返乡,他们同回到家乡的郫都青年一样,留下来不是因为在城市中无法生存,而是发现了农村的新机遇。虽然750万人,仅占全国人口的0.5%,乡村人口的1%,但他们已成为生力军,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发挥重要作用。

如何留住更多年轻人,义无反顾建设家乡?或许郫都乡村振兴博览园就是一种创新模式。一个乡村振兴博览园,解决了年轻人返乡没平台、没资源、没经验的三大困境,提供了创新模式、专业平台和政策服务支持。

这份涵盖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乡村振兴新蓝图,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注入了农业发展的新产业、新业态。未来,不仅是郫都青年的良机,或将为城市人才和企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走在全国乡村振兴前列的成都郫都区,能否继续发挥样本示范作用,乡村振兴博览园能否一张蓝图绘到底,仍需拭目以待。

至少当下,改变已经发生,游子无需远行,在土生土长的故乡实现人生价值,可谓人生一大幸事。

故乡 再见 【纠错】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