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国内

从记者到扶贫“第一书记”:笔杆子沾泥土,脚下有力量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9日17:26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周一清晨6点,东北地区的天还黑蒙蒙的。李万东看了一眼身旁熟睡的妻子,蹑手蹑脚地拿起衣服走出卧室,又来到女儿的卧室看看。一阵麻利地洗漱后,他驾车从锦州城区前往葫芦岛市建昌县素珠营子村。

进入村子已是早上8点多钟。虽然春耕还未开始,但村头巷尾已经开始有了忙碌的身影。和着家畜吠鸣与机动车的声音,这座小山村不再沉寂。而此番景象,和五年前已是大不相同。

素珠营子村

2014年,按照辽宁省委组织部、辽宁省扶贫办要求,辽宁报刊传媒集团承担对建昌县素珠营子村的定点帮扶任务,组建驻村工作队。8月,工作队正式进村开展工作,《辽宁日报》驻葫芦岛站记者李万东,常驻省级贫困村——素珠营子村任扶贫“第一书记”。

“以前跑新闻也天天下基层,当了第一书记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基层。”李万东感慨,“开始那几天没干别的事,主要就是进村入户调查。”刚到村子里正值盛夏,他跟着村党支部书记张贺宝连续走访十几天,一面掌握重点贫困户的情况,一面了解农户对脱贫路子的想法。每天回到宿舍,会发现衣服都被汗溻出盐碱。 

李万东和同事整理村贫困户档案

晚上,李万东会埋头整理《驻村日志》。详细记录下贫困户的困难情况,可以采取的脱贫办法。其中,还记录着一个新闻记者到扶贫干部的心路转变。

随着日记本越来越厚,村子的情况渐入佳境。

素珠营子村临近城郊,整村被列入县城规划区,所以不适合搞大规模设施农业、有污染的小型畜禽养殖。针对这一特点,李万东和村两委班子在做好医疗、教育等项扶贫工作外,在单位的支持下,还根据贫困户劳动力强度、农技水平,实施了分户养羊、结组养牛、集体养牛,农家庭院经济等几个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和鼓励贫困户自我努力,素珠营子村发展能力不断提高。 

扶贫工作队帮村民发展养殖业

经过努力,2016年底,素珠营子村实现脱贫攻坚的“整村摘帽”。目前,全村只有14户、43人未脱贫。

5年间,李万东及同事们和全村141户贫困户建立了特殊而深厚的感情,写下3大本《驻村日记》,发表媒体报道近百篇。其中,报道《一份源自微信的感动》帮助车祸后丧失劳动能力的王建民和一位素不相识的好心人建立帮扶关系,资助这个家庭供读出大学生。

让村民看出去,外面看过来。5年驻村、1500多个日日夜夜,李万东的笔杆子沾满新鲜泥土,也获得更多力量。他用近百篇真挚、详实的报道,经报社发出后在各大媒体平台传播发酵,从脱贫最基层向外架起一道强劲声波。

他最喜欢新闻前辈范敬宜先生的一句话:“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李万东说,驻村工作,让他真正走近乡土,走近乡亲,更实现真正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强“四力”。这份人生财富,实在难能可贵。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出多少真情。2019年是脱贫攻坚决战之年,全国有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不辞辛苦地工作在一线。“我们这些背起行囊、走进大山的驻村干部之间,有个统一的互称,叫战友。”李万东说,“有太多人在为着中华民族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变革而努力。我们有这个机会,亲临战场,更该履职尽责,不懈奋斗。

央视网对话李万东:用“笔杆子”写好扶贫大文章

央视网记者:您当初是怎么干上记者这一行的?

李万东:我觉得这是机缘巧合,也是冥冥之中的注定。1993年,著名新闻人范敬宜先生发表过一篇文章——《勿忘黄土地》。写了一对儿辽宁建昌的夫妻带着孩子到北京治病,向他求助的事。当年那个生病的孩子,就是我。

1969年,范爷爷被下放到辽西贫困的建昌县大北沟村。11年后,我就出生在这。他借住的土屋,和我姥姥家是前后院。虽然只是在我们村生活了几年,和大家同饮一井水,可就是这样一份情谊,当后来我生病,瘫痪在床,走了好多地方都看不明白的时候,乡亲们指了条道,“去北京找找老范吧!”

那是我第一次见到我的范爷爷。听完情况,他连着抽了好几支烟,说:“我就不信,咱孩子的病就治不好啦!”联系了一家又一家医院,终于有了治疗办法。可那时,我们根本承担不起手术费。范爷爷又发动朋友、同事捐款,最终把我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

小时候,只知道范爷爷是恩人,是大记者。有幸的是,长大后的我,也成了一名记者,而且就在范爷爷曾工作过的《辽宁日报》。

央视网记者:出于什么考虑选择这样一个身份转变?做第一书记驻村和以前采访跑基层,感受有什么不一样?

李万东:当时接到省委组织部和省扶贫办的通知之后,单位向我们所有的党员传达指示、征集报名。做记者可能工作也很充实,但是有机会能够换一种方式为乡亲们服务,也是想丰富一下自己的这个经历,家人都很支持,所以就报名了。

工作队帮村委制作牌匾、协助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驻村帮扶首先是身份角色转变。过去是身在此山中,看问题的视觉和想法是有局限的。比如去年我们村一位老人上山走丢了,整整一天一夜。我们乡村干部基本全员出动,建昌县的阳光爱心团队、蓝天救援队也行动起来。那种紧张和牵挂,旁人很难体会。

另外,是工作的方式方法有变化。做记者,要去发现好素材、写好稿子,扶贫工作不一样。总书记布置的任务,简单讲就六个字,“扶真贫,见真效”。但内涵是非常丰富的,这要求我们精准识别要细心,精准施策要精心。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帮乡亲们确定脱贫方式,谋划增收路径,确实要动一番脑筋。

央视网记者:这五年来,有没有什么遗憾?

李万东:对家人多少还是有一些亏欠。我刚来的时候,女儿刚上小学,到现在为止,上学放学我基本没有接送过。2015年,我岳父肝癌做手术,挺危险的。推进手术室的时候我在,然后村里有紧急的工作,我必须得赶过去。虽然家人都很理解,但我真的觉得很对不起他们。

央视网记者:媒体记者干扶贫工作,特殊身份帮助你带来哪些成效?

李万东:我是2003年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辽宁日报》驻葫芦岛记者站,到今年已经17年了。一方面积累的资源让我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能找到一些扶贫项目和路子。另一方面,按照报社“原发性、原创性、独家性”为主旨的办报理念,我在基层采写了一些报道,不但很好的向外界宣传推介建昌,知道这里的党员干部和老百姓努力小康的辛勤付出,报道还为脱贫工作带来了一些帮助。

驻村报道截图

举个例子,村党支部书记跟我说,咱村的王建民车祸后干不了重活儿,家有年迈老娘,两个闺女一个念大学,一个读高中,实在困难,咋办呢?连自己都没想到,听完这事,我的反应与范爷爷当年差不多,“就不信,这事解决不了啦?”我当天下午通过微信发出求援,微信一直弹出消息到晚上10点多钟,最终为这家人找到帮扶对子。现在大女儿学有所成,二女儿考入大学,资助一直在继续。《一份源自微信的感动》在辽宁日报发表后,还引发了爱的潮水。一个爱心组织主动联系我,他们征召300余位志愿者,特意赶赴建昌举办帮扶活动,141个孩子从中受益。

央视网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上提到,“我时常牵挂着奋战在脱贫一线的同志们,280多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工作很投入、很给力,一定要保重身体”。当时你听到后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

李万东:特别激动!总书记的这番话,我品读出两层意思。第一,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程度之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之大。另一层面,就是总书记对扶贫干部的关心和关爱。

素珠营子乡驻村干部合影(左二为李万东)

脱贫攻坚,现在是全党齐心、举国努力。做好扶贫帮困工作,是每个共产党人的职责所系。其实能参与到中华民族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变革之中,是人生的幸事,更值得为之拼搏奋斗一场,这也将成为所有驻村人员工作生涯最美好的记忆。总书记的话,是对我们努力工作的极大认可,更给我们增添了太多继续前行的能量。我们会继续努力,为乡亲们的早日脱贫、稳定小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于晓丹 视频制作/杨小淼;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扶贫 第一书记 【纠错】编辑:王真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