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建设中的白鹤滩大坝。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杨力摄影李强
2月19日,川滇交界金沙江下游,穿越峡谷的大风被放大,但丝毫没挡住两地车流、客商,穿越大桥往来。在此隔水相望的四川宁南与云南巧家,自古以来便是出川入滇重要通道。
随着国家水电事业发展,在金沙江这处拐点,世界在建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徐徐“展翅”。从2017年4月12日大坝浇筑混凝土至今,水电站已初具雏形。当天,春节余温尚在,大坝浇筑工作持续进行,最高坝段浇筑至高程685米,上升140米。
与“大哥”三峡水电站一样,它也取得多项世界级成果,包括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等六大荣耀。更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核心——发电机组,划时代地实现首次全部由中国智造。
此外,作为我国西电东输骨干电源点,白鹤滩水电站预计在2023年建成,建成后年均发电量预计达624.43亿千瓦时,相当于成都2018年用电量。
最新进展
大坝最高坝段已至高程685米
19日上午,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工作人员王洪玉,摸出手机看了当天天气信息:上午8点15分,坝区白天晴间多云,气温10℃-20℃,最大风力9级-10级。
“温度要比成都暖和。”他说,但大风在这里很常见。
在王洪玉带领下,记者探访了这处世界在建的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
沿纵横交错的山体隧道网穿行10余公里,站在大坝的观测高点,可以俯瞰整个在建大坝,十分雄伟。整个拦河大坝为椭圆线型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289米,坝顶中心线弧长709米,坝顶宽度仅14米,坝体将浇筑混凝土818万立方米。
“坝体浇筑每天都有进展,并传输到手机上。”王洪玉点开手机上的实时数据,大坝从2017年4月12日浇筑混凝土,目前最高坝段浇筑至高程685米,最高上升高度140米,累计浇筑340万立方米混凝土。
水电奇迹
夺下六项世界第一 采用中国智造
作为目前世界在建的最大水电站,白鹤滩水电站主要特性指标均位居世界水电工程前列,在300米级拱坝中复杂程度为全球之最。
三峡集团白鹤滩工程建设部党委书记、副主任樊义林介绍,此次建设白鹤滩电站,在工程建设中,取得了六项世界级成就。
其中,包括单机容量100万千瓦居世界第一、圆筒式尾水调压井规模世界第一、地下洞室群规模世界第一、300米级高坝抗震参数世界第一、首次在300米级特高拱坝全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以及无压泄洪洞群规模世界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白鹤滩水电站的“核心”——发电机组,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全部为国产水轮发电机组。单台百万机组有20米高、近7400吨重,相当于建造埃菲尔铁塔的钢铁用量。
挑战极限
柱状节理玄武岩作坝基
与大坝宏伟不同,电站的发电核心藏在“地下宫殿”中。最大的单个“宫殿”面积相当于两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左右岸各设8台水轮发电机组,整个地下“宫殿群”包括引水压力管道、主副厂房、主变室、尾水管检修闸门室等。
“除了工程复杂,还有不少技术难题。”据介绍,其中包括高坝大库抗震防震、柱状节理玄武岩坝基处理、拱坝使用低热水泥混凝土、地下厂房洞室群高应力围岩稳定、左岸深卸荷边坡的处理、右岸高陡边坡快速开挖、泥石流灾害治理等。
“每一项都是世界级难题。”比如,白鹤滩大坝工程首次将柱状节理玄武岩作为大坝坝基,“这就需要解决坝基开挖后岩石节理松弛问题,还得处理坝基边坡层间层内错动带变形问题。”
最终,技术团队通过预留岩石保护层、锚筋桩系统加固、岩石盖重固结灌浆、300吨级系统锚索快速支护等措施,解决地质问题。其创新成果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2023年建成
发电量接近成都用电量
“白鹤滩工程正按计划进行。”樊义林介绍,作为西电东输战略骨干电源,首批机组将在2021年7月投产发电。预计2023年全面建成投产后,年平均发电量达624.43亿千瓦时,基本相当于2018年成都全社会用电量,在给四川、云南两省供电的同时,还将输送给华东地区。
除了水电带来改变外,在建的水电工程也给当地带来“红利”。“当前工程建设人员有1.8万人左右,有相当部分工人是当地村民,经培训后进入工地。”他说,这解决了当地的部分就业问题。同时,工程建设期修建进场公路,改善了当地出行条件和对外交通。
樊义林说,电站建设对拉动两地经济增长、带动劳动就业、推动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四川云南两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积极意义。
一部MR视频告诉你
白鹤滩水电站到底厉害在哪里!
说起四川,不少人心里第一反应一定是数不清的美景和可爱的熊猫。
其实除了闻名世界的大熊猫,咱四川还蕴藏着丰富的水电资源。
这不,在蜿蜒的金沙江上,有一个世界级的水电站正在徐徐“展翅”,它就是“白鹤滩水电站”,位于四川宁南与云南巧家交界地,是目前全球在建的最大水电站,规模仅次于三峡水电站。
这样一个惊人的水电工程,到底是如何建起的?来!跟着我们的MR视频,通过手机身临其境感受一下这项超级工程吧。
□小资料
自2016年以来,封面新闻就对VR、AR等沉浸式技术,在新闻特别是视频新闻上的场景应用产生了浓厚兴趣。
过去几年时间里,封面新闻对VR、AR、全景图片等内容应用,进行了广泛探索,已推出5·12地震3D虚拟纪念展馆等一系列新闻产品。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封面新闻全新推出虚拟实景系列报道——“走进四川超级工程”,则是首次将MR视频+虚拟直播技术,应用到大型主题视频报道中。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余行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