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题:北京:责任规划师助力街区更新 让城市生活更美好
新华社记者李嘉瑞
从过去的旧城改造到街巷整治,再到现在的街区更新,北京在做好老城保护、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力求整体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进而实现老城复兴,彰显文化自信。在此过程中,责任规划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街区更新不只是要变‘好看’,更要变‘实用’。”朱小地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总建筑师,也是东城区前门东区的责任规划师。在他看来,如何让传统街区融入现代生活,是他作为一名责任规划师的责任所在。
朱小地的得意之作,是对前门东区胡同厕所的改造。“以往的胡同厕所条件简陋,蹲位之间没有隔板,不仅不卫生,更无法保护如厕居民的隐私。”通过改造,将一部分厕所改成了单间式,不仅卫生条件得到改善,还提高了使用率。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责任规划师工作从2007年左右开始试点。近三年来,随着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的深入开展,东城、西城、海淀等区开始积极推进责任规划师进街道工作,在制度设计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具体来说,责任规划师的任务就是通过经常性互动了解居民诉求,对规划成果进行长期维护,对街道公共空间建设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其中,既包括参与街区长远发展的研究和街区规划编制工作,也包括跟踪规划落实情况、向居民解释规划相关政策等任务。
在北京建筑大学副校长张大玉看来,街区更新既要创新,也要保留传统,尊重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比如,大爷们有午后下象棋的习惯,在街区更新中就应该重点考虑。”张大玉说。
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德宝新园小区1号院内,设计师就特意设计了一处“下棋点”。在小区花园边,通过安装防腐木面座位和遮阳防雨伞,喜欢象棋的大爷们有了一个固定的“据点”,再也不用拎着棋盘到处找空地了。
小区内的晾晒区设计,也有类似的效果。在德宝新园1号院内,除了朝南的居民楼外,其他楼内采光不好,居民养成了在院内晒被子的习惯。为此,设计师和街道人员共同筹划,在花园健身区域旁边,设计了一处专用晒被子、晒衣服的区域。晾晒区四周还使用木条做了装饰隔离,做到了既美观又实用。
史家胡同45号院是一个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前院和后院间曾有一道垂花门。“垂花门早就烂了,用油毡布搭着,门上的木头经常往下掉,路过的时候得紧跑两步。”老住户周桦说,一直期待着能有专家帮着修一修,“不漏雨、不掉木头就行了。”
赵幸来自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是东城区朝阳门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在她的组织下,垂花门得以重建,并绘上了黑红净彩画。以垂花门修缮为契机,街道与居民协商,拆除院内的废弃煤棚等违建,腾出的空间种了花。周桦说,等到四五月份,院子里的月季开花了,那时小院会更美。
据介绍,街区更新是以街区为实施单元开展的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主要包括功能优化、业态提升、文化保护与传承、特色风貌塑造、文化培育、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提升,实现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通过责任规划师的工作,做到在街区更新中“送设计进街道、请专家下基层”,达到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目的。
“基础设施提升了,居住环境改善了,便民服务设施配套了,居民交往融洽了,街区更新不仅让城市生活更美好,而且越来越有人情味儿了。”德宝新园居民王秀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