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国内

雷锋城里的“活雷锋”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21日10:11 来源: 法制日报

雷锋城里的“活雷锋”

记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执勤五中队副中队长张光付

图为2017年2月,张光付带领“光付之光”爱心团队成员看望韩秀珍老人。王岩 摄

□ 本报记者  廉颖婷

□ 本报通讯员 陈 宇 谢析搏

初春的辽沈大地春寒料峭,可在抚顺市幸福养老院里,一名“橄榄绿”却忙得满头大汗——不仅扫院落、劈柴、包饺子,还给老人们带来了水果、牛奶和药品。

90岁的王敏昌老人说,在他身上,“有含不住的泪水和讲不完的故事”。

他就是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执勤五中队副中队长张光付。

“无上光荣的光,无悔付出的付,他以爱心为柴,让名字有了暖人的温度。相助于鳏寡老人,解囊于寒门学子,救人于危难关头,带着爱心冲锋……”2012年8月,抚顺市第六届“百姓雷锋”颁奖典礼上对他这般赞誉。

十余载春秋,张光付的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累计资助贫困学生、困难群众1600多人。先后被表彰为“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武警部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看到别人有困难心里难受”

“哥,我已找到工作,不要再给我汇钱了……”2018年7月,大学毕业生李占兰给张光付打来电话。

2013年初,张光付在参与拍摄青春励志纪录片《士兵突击》时,途经云南丽江“云旅希望小学”。看到学生们上学时拎着小提袋、衣着破旧,张光付主动向学校赠送了290个书包和学习用品,还结对帮扶14名贫困学生。

与校长余占军交流时,张光付得知,附近村庄高二学生李占兰因家庭变故已辍学近1年。

看着李占兰家里满墙的奖状,张光付当即提出资助她上学。

2014年9月,李占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南民族大学。为了让她安心读书,张光付将每月资助金额提高到500元。

“看到别人有困难,我就心里难受”。谈起资助初衷,张光付说,这跟他的经历息息相关。

张光付的祖籍是湖北十堰,上世纪60年代末举家迁至河南。刚到邓州时,家里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热情的乡亲帮他们盖起土坯房,“东家一碗米、西家一瓶油”,助他们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1987年7月,张光付出生,父亲给他起名光富。爷爷说,不能光顾着自己富,执意把富改成付出的付。

2005年12月,张光付参军入伍来到武警抚顺支队,驻地在著名的“雷锋城”辽宁抚顺。新兵报到后,支队组织他们参观这座城市的精神丰碑——雷锋纪念馆,这是张光付第一次近距离了解雷锋生平。

2009年8月的一天,他陪战友到抚顺市中医院看病,看到一位老人背着老伴儿步履踉跄地上楼,赶紧跑过去背起老大娘,帮忙排队挂号、看病、交费。

老人叫申家福,家住附近的中和村,孩子在外打工,老伴儿赵淑芬患有股骨头坏死,每年医药费近万元,花光了家里的积蓄。

临别时,张光付要了老人的地址,没多久就带着营养品到家中探望,从此,开始了近10年的爱心资助。干农活、买粮食、劈柴、收拾院落……张光付一有空就来看望二老,给他们换了新电视,邮购治疗股骨头坏死的药品,还花2.7万元给赵淑芬做了膝关节置换手术。

2016年,申家福去世,亲人们把张光付拉到坟头,让他填第一铲土。申家福的女儿申洋哭着对他说:“哥,只有你才有资格这么做,我爸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2018年12月,赵淑芬去世前一天,张光付前去看望。“儿啊,人家认干爸干妈都认有钱的,能借上光,我俩一点忙没帮上你,还拖累了你快10年。”赵淑芬拉着张光付的手,流着泪说。

料理完母亲的后世,申洋深深地给张光付鞠了一躬:“你比我做得好,爸妈虽然没了,却给我留下个好哥哥。”

翻阅张光付的《帮扶计划本》,从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到贫困学生,上面密密麻麻记载着一笔笔资助记录:张永山,患有痛风、风湿病,卧病在床;特困户霍树林,患脑血栓,儿子脑瘫,妻子智商不全;大学生韩志家每学期学费、生活费4500元……

十多年来,张光付累计捐助30多万元,现在每月捐款4500元,雷打不动。精准帮扶7户特困家庭,定期资助17个贫困学生。

“做个像雷锋那样的好兵”

身边的战友都说,张光付身上冒着一股“傻劲”,认定的事就要坚持到底。可就是因为这股“傻劲”,他改写了自己的命运,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2006年春,新兵下队后他被分到机动中队,两年后当选特勤排副班长。张光付军事素质突出,武装5公里越野即使帮战友背着枪,仍然能在18分钟内跑完全程,中队无人能敌。比武、立功、提干,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摆在他眼前。

然而,2008年4月,为了改变生产基地的落后面貌,上级决定从机动中队挑选骨干到生产基地任职,踏实肯干的张光付被选中。面对组织的决定,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去报到,一待就是3年。

“我要做像雷锋那样的好兵,做一颗永不生锈、闪闪发光的螺丝钉。”面对百余亩菜地、果园、田地和大量家禽,他自己翻书,主动向老农和专家请教。不到3个月,张光付从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成为基地的生产技术指导。

在拿锄头多过拿枪的3年多时间里,他从未放松军事训练。没有训练器材,他就自己焊了单双杠,自制拳击手套、沙袋和简易训练器材,带着战友一起练。近千个夜晚,张光付奔跑在漫天星光下。

2010年底,支队选拔新训骨干,张光付凭借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丰富的带兵经验脱颖而出,在全支队考核比武各个课目中都闯进前五名;第二年,他和搭档李岩参加总队搏击比武,斩获团体第三名,成了支队上下公认的“许三多式”人物。

随后,他因为表现突出被调回原中队,并于2012年提干,进入武警警官学院学习。

“爱心团队”在行动

工人杨俊清退休后不愿在家闲着,买了辆“小凉快”(三轮摩托车),挣个菜钱。

一次,张光付去养老院拎的东西多,便坐了杨俊清的车。刚开始,杨俊清还以为张光付有亲属在养老院。

2011年的一天,探望贫困老人归来的张光付正要付车费,杨俊清一把拦住:“这几年看着你扶贫济困,我打心眼里敬佩,以后用车我不收费,就当我为你做好事出一份力吧。”从此,张光付与杨俊清成了忘年交。

张光付献爱心的行动没有因为地域变化而停止。就读四川成都的武警警官学院前,张光付交给杨俊清一份名单,约好定期汇款给他,请他代自己去看望帮扶对象。

在张光付上学的3年时间里,杨俊清每个月都要把抚顺城跑个遍,累计义务行程超过5000公里。

随着资助人数不断增多,张光付的日常生活变得捉襟见肘,他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帮助更多的人,如何号召更多人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2013年3月5日,他向战友提出成立一个爱心团队的建议,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战友们为这个爱心团队起名为“光付之光”。

6年里,“光付之光”爱心团队从7人发展到1000多人,累计帮扶困难群众3000多人,捐款20多万元。部队官兵、地方大学生、工人、律师,包括杨俊清、申洋等,先后加入了爱心团队。

战士宁北辰是张光付手下的兵。在张光付的影响下,他成为爱心团队的一员,主动结对帮扶驻地清源县土口子小学80名特困学生,累计资助4万多元。

“起初我对张副队长也不是很理解,后来发现奉献爱心是件很快乐的事,而且这种快乐会相互感染。”宁北辰说。

2018年2月,张光付与牛继蓉结婚。在抚顺宴请宾客时,很多受过张光付帮助的人都来了,幸福养老院的老人们送来写满祝福的展板,还为他们现场演唱了一首《牵手》。

当天,牛继蓉在微信朋友圈写道:“不仅爱你善良的内心,也爱你坚持的信念和足下的土地,携手并肩,白头到老。”

采访中,张光付告诉记者,“我不图什么回报,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帮助的人以后有困难时能第一个想到我,希望他们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也能伸出援手。”

今年春节刚过,张光付和爱心团队成员一道,策划开展“千万个雷锋在成长计划”。他们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群众去宣传雷锋精神,真正让雷锋“圈粉”新时代。

制图/李晓军

老人 爱心 资助 张光付 张光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