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叶儿尖上尖,柳叶儿就遮满了天……”短视频上,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正在唱这首最近很火的《探清水河》。小女孩唱得有板有眼、十分投入,然而,歌曲中那些“奴好比貂蝉思吕布”“日思夜想的六哥哥来到了我的门前”却让不少家长感到“扎耳朵”。
这样的担心背后,凸显了我国青少年歌曲市场“经典产出难”的现状。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00后”乃至“10后”们传唱的歌曲跟“70后”“80后”几乎无差别,还是《送别》《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老经典。
如何破解孩子们“无歌可唱”的尴尬?音乐专家表示,应打通制作、宣传、发行等各个环节,在高校设置青少年歌曲创编专业,改变青年作曲家只写流行歌的局面。教育专家也建议,可以部分借鉴国外“分级制”,让不同年龄的孩子拥有“专属”歌曲。
现象
小小少年唱情歌
小朋友会唱歌但缺乏音乐鉴赏力
现在的网红歌曲《探清水河》究竟是一首怎样的北京小曲呢?许多人会唱、喜欢唱,却并不知道这首歌的“渊源”。北京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北京卷》副主编陈树林说,《探清水河》讲的是清末民初发生在海淀区火器营村的一个爱情悲剧。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偷偷幽会被父母发现,最后双双跳河殉情,后人将其编成小曲传唱至今。
“最早的版本涉及情爱的词句并不多,后来经过不断流传与丰富,衍生出了很多细节,出现了青少年不宜学唱的部分。”陈树林介绍,《探清水河》确实在旧社会的风月场所盛行过,老版本中唱到“大莲”出场前要加一句“荷花万字”,“荷花万字”就是莲的意思,而这种“万字”隐语,正是风月场所中“窑调”的特征。
陈树林坦言,如今的新版《探清水河》对其中一些歌词进行了删减、改编,成人演唱无伤大雅,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他的建议是“不学、不唱”。陈树林说,“除了情爱的词句,里面提及的阎婆惜、张三郎等人物形象都不是正面的,对于正在构建三观的青少年来说,算不上正能量。”陈树林指出,现在一些小朋友会唱歌而且唱得很不错,但是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不高,“他们并不知道歌曲本身内在的含义”。
童言
少儿歌曲也需要“小情感”
突出同学友情和少年小心思
“我都是先听曲调,好听才会往下听,如果一沾耳朵就不喜欢,立刻会换下一首。”今年上初二的李泽语说起自己的追歌“感悟”,首先提出的就是歌曲的明快度和可听度。李泽语的音乐播放列表中包括班得瑞的轻音乐、《霍比特人》的主题曲《star sky》、网红歌曲《往后余生》《浪人琵琶》等,不仅类别不同,风格也大相径庭。然而,这位初二男孩的曲库里,却难觅一首“青少年歌曲”。
“平时学习压力大,听歌的目的就是放松,所以不管什么风格、语言和类型,首先要听进去。另外歌曲的流行程度也很重要,如果大家说的你都没听过,跟同学就没共同语言了。”李泽语说,网络歌曲更新快、种类多,很多都和《探清水河》一样,简单上口。
作为一个“00后”,他和小伙伴们也曾经希望在音乐课本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歌曲,可是结果却有些失望。“很多歌曲爸爸妈妈小时候就在学,过了几十年,我们还在学,课上欣赏和学唱还可以,下课以后基本不会听。”李泽语告诉记者,从小到大,他在课堂上学到的适龄歌曲有《让我们荡起双桨》《北京的金山上》《一二三四》等,基本都是流传了几十年的“老经典”,时代感很明显,却不是“00后”的“菜”。
“我们这个年龄段没歌。”作为一个北京小妞,初一女孩张欣铭对于《探清水河》、《往后余生》等网红歌曲十分熟悉,张嘴就能哼唱几句。在她看来,“情感”元素不应该在青少年歌曲中被忽略,“可以根据男孩女孩的特点,创造摇滚、通俗、说唱等不同形式的歌曲,突出青少年之间的友情和少男少女的小心思。只要好听,词句得当,我们一定爱唱。”
正解
设置青少年歌曲创编专业
对词曲作者给予政策奖励
“好多家长小时候也是听四大天王、邓丽君长大的,也没产生什么负面影响,所以不要把流行歌曲一棍子打死。”知名音乐人、作曲家樊冲谈及青少年追捧网络歌曲时表示。
樊冲指出,青少年、儿童歌曲之所以陷入创编难、经典产出难的局面,不单单是人才缺失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歌曲市场运转链条处于“断裂”状态,“一首歌曲或者一类歌曲想要成为经典,广为流传,首先要求创作者精准把脉,根据时代和受众的需求创作,还要通过宣传、发行等一系列环节推出去,同时作品给创作者带来的收益和知名度也非常重要。”现在高校里的学生,从进校园到出来就业,学习的重点就是如何写好流行歌,大量的时间都花费在此,无暇钻研儿童和青少年歌曲,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写流行歌曲受众面大、经济收益好。
“如果国家能够给予政策支持,每年举办全国性的儿童、青少年歌曲创作和征集大赛。在专业院校开设相关研究方向,对于优秀的歌手、词曲作者给予奖励,比如和他们的职级挂钩,并且把这些好作品写入课本、推向大型晚会,局面一定会得到改观。”樊冲建议。
作为一名音乐人,樊冲担任过儿童音乐剧《皮皮鲁鲁西西》《维尼勇闯迪斯尼》等作品的作曲工作,创作过不少青少年音乐。他表示,青少年歌曲创作并不是单一层面的,如果能够产出更多经典的音乐剧、舞台剧乃至动画片,那么这些作品的主题曲很有可能会成为新时代青少年歌曲的经典之作。“写出了好的歌曲,放在好的作品里,再通过孩子们的偶像歌手来传唱,可能一下就带来百万次、千万次的点击和转发,效果更好。”
樊冲还建议,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专门团队对一些经典民歌、儿歌、小曲进行二度创作,重新编曲,加入现代元素。“甚至可以把唐诗宋词编成吟唱歌曲,这样既学习传统文化,又能填补经典缺失,还能满足教学大纲对于古诗词的要求。”
同样,陈树林也表示,可参照《探清水河》改编模式,将《画扇面》《对花》等包含北京自然、地理知识的小曲改编成歌曲,供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学习。
建议
青少年歌曲采取“分级制”
不同年龄孩子拥有“专属”歌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建议,国家应尽快出台中小学音乐教育相关细则,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只作为考级、升学工具的现状,让青少年歌曲创作、传播和音乐教育回归“美育”范畴。
宗春山认为,现在很多青少年的乐感、歌唱水平并不差,只是对音乐的欣赏能力有限:“建议家长从小就多带孩子们去听听音乐会、世界名曲,提高孩子的欣赏水平,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主动过滤掉一些低俗的网络歌曲。”
此外,宗春山还表示,可以部分借鉴国外“分级制度”,将儿歌和青少年歌曲按照“0-3岁”、“3-7岁”等年龄段进行划分,让不同年龄的孩子拥有“专属”歌曲。(记者 张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