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市鲁定南路上,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这座藏式建筑里保存着西藏厚重的历史与其灿烂的文化传承。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存有历史档案136个全宗,300万卷(册、件),收藏有自元代至20世纪50年代,约700多年的档案资料,以藏文为主,还有汉、蒙古、满、回、梵、尼、英、俄等10余种文字,有木质、骨质、纸质、叶质、金石以及帛等,部分珍本典籍用金、银、翡翠、珍珠、珊瑚、朱砂等研磨调制后书写。它们用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西藏的历史风云。
西藏自治区是中国历史档案保存最多的省份之一。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保护、抢救这些世代相传、浩如烟海的宝贵历史档案。
历史档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史书、文物一样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物化并延续了人类的记忆,成为联系过去、现在、未来的纽带。没有它,许多历史的真实面貌我们将不得而知。
达珍给孩子准备完早饭后,匆忙赶往自治区档案馆,她在技术修复科。档案馆里三百余万件的文件中,有三分之一的珍贵档案文献急需修复。部分纸质档案破损严重,甚至有些档案成了“砖块文件”和“碎片文件”。所以达珍和修复科的同事们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必须争分夺秒。
档案的修复工作程序十分繁琐,考验着每一位修复者的耐心,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在修复室里她们几十年如一日地用指尖修补着历史,从事着枯燥、乏味,甚至在常人看来毫无激情的工作。但是对于她们而言,这些付出却有非凡的意义。
馆内数量如此庞大而价值珍贵的历史遗产,如果只靠传统的手工修复技术,完全不能满足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就非常重视这些历史档案和西藏文化的抢救与整理,逐年都在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
2008年,西藏档案馆从上海档案馆引进了现代化的纸浆补洞机,不仅提高了档案的抢救数量,也符合历史档案抢救缺哪儿补哪儿的基本原理,有效地保护了档案原件的信息和原貌。
抢救、修复、妥善的保存,一个又一个损毁的历史档案被延长了生命。如果没有这些档案的保存和修复,我们不敢想象将会有多少历史真实面貌消失在时间长河之中,不留一丝痕迹。
因为有了像达珍和同事这样的保护者、修复者,还有那些投身于西藏历史文化的研究者、传承者,我们才会更真实地了解到历史,并且将那些沉淀着深厚历史的精华传承下来,并使其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