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脚部受伤的小雨燕做完“截肢”手术之后,专家和小朋友一起将它放飞。大家还给它取名字“强哥”,希望它坚强地活下去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的专家给小雨燕装“脚环”
正阳门城楼的吊顶内,专家戴着头灯给小雨燕戴“脚环” 供图/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
“谁家新燕啄春泥”,京城4月,候鸟纷归。这两天,正阳门城楼的工作人员正忙着调试监控设备,清理房梁灰尘,为迎接北京雨燕“回家”做准备。
去年,正阳门管理处启动了雨燕跟踪研究项目,给7只新出生的小雨燕戴上了脚环,以此来跟踪研究雨燕的生活习性和回归轨迹。 去年4月3日,正阳门迎来了当年第一只回归的雨燕。今年雨燕何时归?归来的雨燕中是否有戴着脚环的“故人”?谜底或许很快就会揭晓。
4月京城春意浓,洒扫除尘以待燕归,正成为正阳门的新惯例。在正阳门工作人员眼里,这种等待雨燕回来的心情,就像家人期待归来的游子一般。别看简单的打扫除尘,里头也很有讲究:既要做清理,又不能做得太多,怕雨燕认不出原来的窝,回不了家。“比如雨燕窝的进出口,就不能轻易扩大,做得太多反倒会影响它们回家。”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袁学军去年参与了正阳门雨燕监测项目,亲眼看着专家给7只在正阳门出生的小雨燕戴上了脚环,她也因此比别人更多了一份对雨燕回归的期盼。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从正阳门管理处获悉,去年有7只在北京出生的小雨燕戴着“脚环”离京,今年春天如果能监测到它们顺利回归,将为研究北京雨燕生活习性提供宝贵的参考。北京雨燕已经在正阳门城楼上空盘旋了近600年,可以说是北京中轴线上活生生的历史标识。1870年,英国科学家在北京第一次采集到北京雨燕的标本,并把这个新物种命名为“北京雨燕”。这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据了解,由于担心雨燕筑巢、粪便排泄等行为对古建造成伤害,不少古建都装上了防鸟网,阻止雨燕等鸟类进入。而这对于喜欢以古建为家的雨燕来说,无异于把它们挡在了家门外。袁学军介绍说,雨燕都是利用古建里的孔洞产卵,不会自己筑巢,而且雨燕很爱干净,在巢穴附近很少产生粪便,即使留下了一些粪便,只要及时清理,对古建的影响也很小。正因如此,正阳门没有安装防护网,而是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欢迎雨燕归来。
除了不安装防护网,正阳门管理处还给古建安上了摄像头,开始对雨燕的数量、生活习性等进行调查。据袁学军介绍,“根据雨燕的生活习性,一般每年7月底8月初,北京雨燕会带着新出生的小雨燕从北京出发,飞往南非越冬。它们会在次年4月份飞回来,只是不知道飞回来的里面有没有戴着脚环的那7只。”目前正阳门管理处正在加紧监测。
调查
雨燕为何爱在古建筑屋檐安家?
7只“北京生”小雨燕戴脚环飞往非洲
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袁学军去年参与了正阳门雨燕监测项目,她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7只“北京生”小雨燕的动向。
“小雨燕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成年雨燕肯定是认巢的,通常都会返回同一地点繁殖。我们也对雨燕的巢穴做了编号,这样能确认雨燕的生活习惯,并且知道它们是否真的回来了。”袁学军介绍,为了深入了解雨燕的生活习性以及对古建的影响,正阳门管理处与北京动物学会等单位共同启动了“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研究。
据了解,雨燕每年4月来到北京产卵,小雨燕出生后会和成年雨燕一起离开北京,飞越天山、红海,一路到达南非,这条迁徙路线单程距离超过1.6万公里,全年迁徙距离约为3.8万公里,其一生往返的旅程相当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去年7月底,从7只雨燕飞走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在等待它们的归来。”
盘旋600年 北京雨燕为正阳门代言
据正阳门管理处主任关战修介绍,根据雨燕的生态习性,在北京城市形成以前,应该就有雨燕在北京地区自然分布。在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的燕国青铜器上,就有玄鸟的形象,而在《说文》里有注释,玄鸟就是燕。
在正阳门城楼上空盘旋了近600年的北京雨燕,如今已经是正阳门的“代言人”。这位“代言人”有着一张可爱的娃娃脸,挽着发髻,穿着长袍,额头上还有一个红点。红点放大后会发现,它其实是中国公路零公里标识。关战修说,北京雨燕是正阳门重要的伴生鸟类,而中国公路零公里标识就在正阳门城楼下的地面上,两者结合起来正好组成了正阳门的文化代言。
2017年,正阳门管理处与北京动物学会、北京国博遗产文化研究院共同签署了《古建保护与城市生态》课题研究合作意向书,希望能找到文物与雨燕保护的双赢办法。去年,正阳门安上了观察北京雨燕的摄像头,开始对雨燕的数量、生活习性等进行调查。
雨燕的这个住宿癖好与它自身的身体构造有很大关系。据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介绍,雨燕的四个脚趾都是朝前长着,这种特殊的结构,致使它无法抓取树枝栖息或是在地面站立行走,只能依附于山体裸岩的缝隙和洞穴边缘,从高处向下俯冲的同时扇动翅膀才能飞行。而北京古建中的梁、檩、椽交错,形成了一个挨一个的人造洞穴,不仅比裸岩更安全、舒适,而且有利于雨燕的集群繁殖。经年累月,在古建筑中伴人而居就成了雨燕的生活习惯。
保护传统建筑和保护自然是一致的
一直关注北京雨燕保护的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郭耕认为,北京雨燕对古建没有任何损害。“雨燕只是在古建里面筑巢寄生,相当于借着房梁安个家。”郭耕说,雨燕不会在古建上面另外筑巢,而是利用古建的缝隙当做巢穴,寄居在里面,从这一点上来说,雨燕对古建没有任何伤害。
对于社会关注的雨燕粪便对古建的损害问题,郭耕认为,中国的古建筑很多已经存在了数千年,而雨燕也在里面居住了几百年,“不只是北京,全国各地的古建筑里面都有雨燕或鸟类居住,很多古建筑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并没有出现因为雨燕而损坏或者坍塌的问题。”郭耕说,雨燕寄居在古建中,不仅不会损害建筑,相反它们会吃虫子,对古建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对于保护雨燕的方式,郭耕建议撤掉古建筑上面的防护网,让雨燕住进去。此外,一些有缝隙的立交桥也吸引了不少雨燕入住,因此郭耕建议可以在修建立交桥的时候预留一些缝隙或者洞穴,给雨燕多一个栖身之所。
这两年,北京的生态环境逐渐改善,雨燕的数量也明显多了起来,“像陶然亭等古建筑上又有了雨燕的身影,这是一件好事。”郭耕说,但保护雨燕还要全社会共同行动,“正阳门不设防鸟网,就带了一个好头,据我了解它是全国唯一一个有雨燕入住的博物馆,其实保护传统建筑和保护自然是一致的。”
对话
刚装上监控就发现了受伤的小雨燕
对话人:北京市正阳门管理处副研究员袁学军
北青报:为什么选择给新出生的雨燕上脚环?
袁学军:成年雨燕的飞翔速度太快了,除非用网来捕捉,否则我们根本追不上。而且雨燕是一种特别警觉的动物,只要你稍一靠近,它就会飞走,很难捕捉。为了不伤害雨燕,我们最终选择在刚出生的小雨燕脚上绑上脚环。
北青报:今年的雨燕大概什么时候能飞回来?
袁学军:我们去年才刚刚启动了雨燕监测项目,并且第一次给雨燕戴上了脚环,对于雨燕的生活习惯还不是很了解。去年4月3日,我们看到了第一只雨燕,今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监测到。根据雨燕的生活习性,应该会在4月份飞回来,只是不知道飞回来的里面有没有戴着脚环的那7只。
北青报:雨燕回来后,我们能通过脚环第一时间就知道么?
袁学军:雨燕飞回来后我们在第一时间都能看到。但是要确定飞回来的里面有没有戴脚环的还需要花一定的时间,因为脚环装置非常小,肉眼很难看到,我们要靠监控设备来观察。但是雨燕是动来动去的,监控的安装位置并没有覆盖那么全,所以肯定要花一段时间才能确定。
北青报:脚环是否可以跟踪雨燕飞到哪里了?
袁学军:脚环上面有编号,但是它只能检验戴脚环的雨燕是否回来了,不能做到对雨燕飞行过程的全程监控。雨燕从南非回到北京,飞行路程非常长,飞行途中还可能会遇到各种意外状况,再加上我们只给7只小雨燕戴了脚环,所以究竟它们能不能回到北京,不确定性非常大。
北青报:监控总共安装了多少个?今年是否会增加监控的数量?
袁学军:大概安了六七个摄像头,因为是第一年做监控,我们根据经验把摄像头安在了前一年看到过雨燕的位置上,但是今年是不是还能在同样的位置观测到雨燕,也是一个未知数。我们只能是先观察,再根据监测的情况,对摄像头的位置和数量做调整。
北青报:去年安装监控之后,有没有一些意外的收获?
袁学军:去年刚安上监控不久,我们就发现,有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雨燕受伤了,赶紧联系专家给它做了救助,顺便戴上了脚环。还好,它受伤的地方在脚部,不影响飞翔,所以我们今年也特别期待能看到它飞回来。
北青报:咱们做雨燕监测项目希望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呢?
袁学军:监测项目主要是想研究雨燕的生活习性,不过这不是一两年能完成的,至少要跟踪三到四年之后才能得出一定的结论。
内存
北京雨燕是唯一
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在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里,每年夏天,在天坛、前门、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等古建集中的地方,一抬头都能见到漫天飞翔的雨燕,这是北京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老北京人习惯于把北京雨燕叫做“楼燕儿”。北京雨燕形似家燕但体型稍大。1870年,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采集到了北京雨燕的标本,并把这个新物种命名为“北京雨燕”,这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
据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长史洋介绍,北京雨燕的飞行本领非常高,迁徙途中的飞行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110-200 公里,是远距离飞行最快的鸟类之一。善于长途飞行的北京雨燕每年都会往返于北京与南非之间。一般每年7月底8月初,北京雨燕会带着新出生的小雨燕从北京出发,经内蒙古往西飞行,沿着天山北麓到中亚,然后穿越阿拉伯半岛,于11月上旬到达非洲南部的南非、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交界的卡拉哈里公园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