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油田三代人扎根西北,共同见证着油田的数载发展。(中:芮执甲 左:蔺鼎读 右:芮军红) 张鹏飞 摄
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用“磨刀石”精神诠释着“石油梦”的内涵。在长庆油田采油二厂,有这样一个“四十年,三代人”的故事。
在经济落后的大西北,面前是恶劣艰苦的自然环境,眼下是世界级开发难题的“低渗、低压、低丰度”的“三低”油气藏,陕甘宁革命老区人民所创造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地域文化融入了长庆人的血液。
1989年9月, 芮军红接过父亲芮执甲的“接力棒”。 张鹏飞 摄 1989年9月, 芮军红接过父亲芮执甲的“接力棒”。 张鹏飞 摄
坚守:开疆扩土身先行
芮执甲有很多次可以选择的机会,但他每一次都做出了一个看似“艰难”的决定。
70年代,风华正茂的芮执甲从部队转业,年轻力壮的解放军在任何行业似乎都是前途光明。一大批来自陕甘宁三省区的军人队伍,组成“石油大军”跑步上陇东,芮执甲选择成为了其中一员。
为了找油,“家”可以安在黄土坡上的某一个沟壑里,孩子就拜托周边的老乡照顾,“先工作后生活”成为了第一代石油人的共识,油在哪,人在哪。“虽然当时条件很艰苦,但1971年在马岭镇钻探出第一口油井庆一井时,我们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庆一井首次获得了36.3方的产油量,鼓舞了每一位“三顶帐篷一口锅”的石油人。
加入了长庆大会战的队伍后,因为部队汽车兵团的丰富阅历,芮执甲选择成为了特车大队大队长。恶劣天气下保路拉油、维修抢险,靠几个冰馒头就能充饥;艰险的自然环境有时车辆无法通行,靠人拉肩扛也要拿下抢险工作。有险情的地方,就有芮执甲。
救援抢险中蔺鼎读永远是冲在前的那一个。 张鹏飞 摄救援抢险中蔺鼎读永远是冲在前的那一个。张鹏飞 摄
“他常说,‘我为祖国献石油’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信念。”女儿芮军红回忆起父亲,这样说道。
传承:巾帼聚起众人心
1989年9月,芮执甲的女儿芮军红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成为“油二代”。
“今天我们这个家又多了一名石油工人,你要脚踏实地,肯吃苦、多锻炼,要把每件小事都做好。”工作第一天,芮执甲这样对女儿说。
谨记着父亲的一言一行,油区的生活再清苦,芮军红也没想过要离开。
成为第二采油厂悦联站党支部书记后,她决心改善站内员工“有工作没生活”的现状,“家园文化”建设被提上日程。“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只要你让它发出光来。”如何把一个团队带出活力?芮军红摸索良久,党建工作不比任何事简单。
“挫折不是没有,后来我发现你喊破嗓子不如你做出样子,凡事我先带头做表率,工作就好开展多了。”党支部书记,芮军红一接手就是5年,她以“情感建站,文化建家”为出发点,打造了“悦星灿烂”、悦生活、悦餐厅等特色文化阵地。“前线硬件设施好了,思想文化建设也要跟上。”这期间悦联站获得了甘肃省五一巾帼集体荣誉称号,以及长庆油田公司红旗党支部称号,站库连续五年成为公司HSE标杆站库。
与父亲的风霜雨雪不同,在油田发展的大环境下,“油二代”芮军红为让员工“快乐工作,幸福生活”而尽心尽力。
信念:代代相传石油梦
即便深知一线工作的辛苦,芮军红还是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油田,成为了一名消防员。
“90后”蔺鼎读说:“我对石油生活从不抱有偏见,外公和母亲是我的榜样,更何况现在情况确实好多了。”
深得外公“真传”的他,救援抢险中永远是冲在前的那一个。为了救灾,几天几夜不合眼;为了确保连续降雨天气下周边百姓的安全,自愿放弃休假加入保障队伍。
作为新一代石油人,蔺鼎读不满足于仅活跃在抢险救灾第一线,工作之余他的身影还经常出现在社区、学校等公众场所,宣传防火知识,成为了一名接地气的“消防哥”。
“儿子在油田上适应的还不错,但还需要磨炼。虽然如今条件好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精神还是不能忘。”芮军红说。
三代石油人,共同见证着油田的数载发展。改革开放40年,长庆油田大发展48年,员工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简易帐篷到整洁明亮的集体宿舍,从风餐露宿到美味卫生的员工食堂,从依靠人力到数字化、智能油田大发展……一代代石油人的吃苦耐劳、辛勤建设,四十年间让长庆油田换新颜,三代石油人的故事,还在油田的更多角落里默默上演着。 (高展 张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