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国内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进展顺利 未来将建成地震井下观测台阵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0日17:11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进展顺利 未来3年将建成地震井下观测台阵

中新社北京5月10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10日表示,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启动建设一年来进展顺利,未来3年将建成多口数百米至一千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探索开展数千米深井观测试验和穿透地震活动断层的科学钻探,获取更丰富的地下结构和介质观测数据。

在2018年5月12日举行的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宣布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值此宣布一周年之际,中国地震局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总体情况和一年来的进展。

郑国光介绍说,在中国地震局全力推进下,一年来中国地震实验场建设进展顺利:《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设计方案》于2018年11月印发;《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科学设计》近期通过权威论证并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积极支持在实验场区开展相关研究;地震科学联合基金对实验场相关研究予以专项支持。目前,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在研项目近60个,新增观测站360个,已积累一批观测数据。美国、俄罗斯、埃及、亚美尼亚、阿尔及利亚等13个国家参加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还列入2019年“一带一路”地震减灾合作协调人会议计划,成为“一带一路”地震减灾重点内容。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等单位的17个专家团队已经开始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的科研工作。

同时,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坚持开门建设、开放运行,开展最广泛的国内外合作。在科学内容上,既注重地震孕育发生规律探索,又考虑工程抗震应用,是世界首个研究“从地震破裂过程到工程结构响应”全链条的地震科学实验场;在研究对象上,是国际上现今唯一针对大陆型强震进行系统研究的地震科学实验场。

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下一步将加快建设,未来3年将建成多口数百米至一千米的地震井下观测台阵,并将建设分布式的数据中心、仪器运维中心,建立数据共享合作机制,开放基础观测设施,为科研团队提供观测仪器、野外观测服务和数据信息共享。通过在试验场区开展科学研究,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发布国际一流高分辨率壳幔精细结构、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和重力、地磁、地壳运动等地球物理场变化图像,产出一批地震孕育发生和地震风险评估的相关科学模型及应用示范,形成新型业务能力,推动实现防震减灾工作从技术型向服务型转变。

郑国光指出,建设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是实施国家地震科技创新工程的重要内容。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将针对大陆强震,利用现代化的立体观测台网,实现多学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观测。通过开展野外观测和实验,致力于破解从地震孕育发生到地面振动以及建筑物破坏的全链条防震减灾科技问题,并对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科技成果进行应用试点示范,以推进地震科技进步和地震灾害防治。

据了解,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总面积约78万平方千米,场区范围从四川甘肃交界到云南南部,该区域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互相碰撞挤压强烈变形地区,包括青藏高原东缘及附近的川滇菱形块体及其周边地区,地质构造复杂,既有板内地震,也有板间地震,具有长期的观测资料积累,是开展地震科学实验的理想场所。(完)

中国 开展 地震 观测 科学实验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