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国内

扶残助残渐成风尚 社会文明在扶弱中增强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9日14:1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新中国70年)扶残助残渐成风尚 社会文明在扶弱中增强

中新社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 王祖敏)1990年12月28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五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全国助残日”活动从1991年开始,今年5月19日是中国第29次全国助残日。

资料图:孤残儿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购物。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29年来,在多项政策扶持和多部门通力协作下,“全国助残日”发挥了引领作用,中国社会的助残扶残行为渐成风尚。

荣登“河北好人榜”的民营企业家王占宏,在带领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同时,安置了380名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就业。他设立“爱心助残项目款”、启动“宏兴阳光助残”专题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帮助。公司还建起了宏兴实验中学和实验小学,助贫困残疾人家庭的孩子免费就读。

在日前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著名指挥家、上海城市交响乐团创始人曹鹏成为进入国新办新闻发布厅的最年长者。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在75岁办理离休手续后投身公益事业。

他于2008年成立了“天使知音沙龙”,通过音乐、文化、技能等课程帮助孤独症孩子康复,迄今吸纳了70名孤独症孩子,进行了逾百场公益演出。

青岛“笑姐”宋桂华组建了一支助残志愿者团队,从点滴小事做起。14年来,数万残疾朋友受益于这个“爱心小分队”的帮助……

这些心怀大爱的“中国好人”,只是无数个助残人士中的一员。他们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身份,在不同领域以不同方式做着相同的事——或是用爱心为残疾人雪中送炭,或是以善举托起残疾朋友的梦想。他们自觉自愿、默默奉献,将“助残日”延伸为每一年的每一天。

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的助残行动中,大批残疾人奋发自强,不仅成为各领域的佼佼者,还加入到助残行列,“以残助残”令人感动更让人欣慰。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重视及多项政策扶持下,在各级政府、机构的引导下,在日益壮大的社会力量帮助下,中国残疾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中国残联提供的一组最新数据,宏观反映了中国残疾人的生活现状。

2018年,中国贫困残疾人数量由281万减少到169.8万,58.8万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残疾人通过实用技术培训掌握了1门以上的劳动技能;各地为11.3万贫困残疾人家庭进行了危房改造,为110多万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改造;1.3万贫困残疾人享受到康复扶贫贴息贷款支持,残疾人“两项补贴”惠及2000多万名残疾人家庭,近900万残疾人纳入低保范围;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在校生达到66.6万人,比2017年增加8.7万人,11154名残疾学生被普通高等院校录取;城乡持证残疾人新增就业36.7万人,新增培训残疾人49.4万人……

自1991年始,每一个助残日都有不同的主题。从“扶助共进”到“一助一,送温暖”,从“预防残疾,增进健康”到“真实的了解,真挚的关爱”,从“改善残疾人民生,保障残疾人权益”到“加强残疾人文化服务,保障残疾人文化权益”,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到本次主题“自强脱贫,助残共享”……29年来,“全国助残日”主题不断更新,不变的是对残疾人始终如一的关爱与扶持。在这“变”与“不变”之间,全社会的助残行动也在逐步升级。

更精准更有针对性,切实解决残疾人、特别是贫困重度残疾人在生活、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更细腻更人性化,从物质救助到精神帮扶,丰富残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更深入更持久,从“输血”到“造血”,激发残疾人的内在动力,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立。

助残扶弱,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在助残扶残日益成为全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自觉之际,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让“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的光彩。(完)

中国 残疾人 残疾 助残 助残日 【纠错】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