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7月5日电 题:一个电影放映员的梦想:用光影“点亮”留守的乡村
新华社记者姚子云
59岁的谢萍果是江西省峡江县水边镇的乡村电影放映员,他把家安在了“水边公社电影院”,那是一栋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老谢不仅在电影院播放电影,也走村入户给当地村民放露天电影。一干就是41年,他成了十里八乡最“知名”的人。
老谢清晰地记得,当年一方银屏,一束亮光,沉寂的乡村就沸腾了。主妇们早早做饭,年轻人梳妆打扮,孩子们天不黑就要拿着小板凳去占位置,摇着蒲扇的老人们聊着烂熟于心的剧情。没有位置坐的村民,就索性站在一旁,边聊边看。
1978年高中毕业的谢萍果本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但因为喜欢电影,选择成为一名乡村电影放映员。“电影放映可不是个轻松的活。”老谢告诉记者,最初电影放映使用胶片机,加上许多农村未通电,每次下乡放电影需自带发电机、放映机,再加其他设备,全套放映设备一百多斤,都是靠放映员肩扛手提带下乡。
“虽然辛苦但是很有成就感。”谢萍果说,看一场电影能让村民开心好几天呢!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有线电视在农村的普及发展,露天电影放映行业受到巨大冲击,观影群众开始减少。
“电影队解散了,放映员都改行了,家人也劝换个工作,可我舍不得。”谢萍果把这份工作干到了现在。
夏日,夕阳西下,谢萍果骑着三轮摩托车出去放电影。一路清风吹淡了夏日的酷热,路旁早稻散发出稻香,蛙声此起彼伏。看到谢萍果,孩子们骑着自行车奔走相告,“今晚村口放电影!”
幕布刚刚搭起,一些村民就聚拢过来。谢萍果把音响调到最大,播放着红色歌曲,一会儿五十多名村民便聚过来了。对于留守人群占据主体的乡村而言,一般只有露天电影才能把大家聚拢,往日沉寂的乡村也因此变得热闹起来。
“虽然手机随时都可以看电影,但是露天电影村民依然喜欢看,聚在一起有氛围,我希望能够做下去。”谢萍果说这是自己非常珍重的梦想。今年春节期间,他更是忙不过来,大年初二就被各村请去播电影,很多村民都会来看。
“今天放啥片子啊,萍果?”“最近去哪里放电影啦?”“下次什么时候来啊?”“等下去我家吃饭!”村民们热络地过来聊天,谢萍果边答应边忙着手头上的活。
夜空下,谢萍果的“银幕”点亮了留守的乡村。他说自己还有一个梦想,希望在“水边公社电影院”上建一座电影博物馆,把当年的设备展览出来,把老物件传下去,把记忆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