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8月1日电 题:军歌嘹亮八十年
新华社记者郎秋红、孟含琪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当雄壮旋律响起,94岁的吴翔眼神变得清澈明亮。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诞生八十年。词作者公木的遗孀、居住在长春东中华路上的吴翔老人向我们深情回忆了公木创作军歌的过程,仿佛带我们回到了80年前的延安,重温抗战时期的烽火岁月。
公木又名张松如。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他投笔从戎,奔赴晋绥前线。1938年8月,受党组织委派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那年冬天,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政治部宣传科的公木结识了著名作曲家郑律成。一位诗人,一位音乐家,两人同住在一个窑洞里,惺惺相惜。
吴翔说,那时公木很喜欢写诗,才华在延安得到进一步发挥。他创作了《子夜岗兵颂》等短诗。郑律成则在背地里为他的《岢岚谣》和《子夜岗兵颂》谱了曲,唱给他听。公木听后非常激动,郑律成因此提议:“你是从前方来的,咱们也搞一部大合唱吧,赞颂八路军的大合唱!”
当时,冼星海与光未然合作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传唱。战争年代,歌曲赋予的精神力量显得弥足珍贵。
公木和郑律成一拍即合,激情澎湃地创作起来。
经历过炮火震天、枪林弹雨的前线,见证了无数不惜牺牲生命、也要顽强保卫祖国的铁血战士,灵感在公木脑海中不断燃烧。短短一周他就一气呵成写下了《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炮兵歌》《骑兵歌》《冲锋歌》《军民一家》,加上原先创作的《子夜岗兵颂》,共八支歌的歌词。
每当公木创作出一篇歌词,郑律成就接着作曲。没有钢琴等乐器,他就打着手势踱步哼哼。吴翔说,公木对音律并不擅长,郑律成每写完一段,就打着节拍唱给他听。
一开始,《八路军进行曲》中并没有开篇的“向前向前向前!”一句。郑律成作曲时总觉得“不够劲”“没有气魄”,后来就加入了这一句。气势磅礴的曲调、豪迈雄壮的歌词,使歌曲拥有了排山倒海的气势。
公木后来跟吴翔说,其实,1939年八路军还没有形成大兵团,但是他站在抗战形势发展的高度去写,抒发的都是自己的真情实感。“回想起来,那时我们二人胆子也真够大的,既没有请示也没有汇报,一写就是军歌、进行曲。”
1939年秋冬,八支大合唱歌曲在延安得到广泛传唱,特别是《八路军进行曲》。
吴翔说,为了奖励公木和郑律成,1940年夏天,总政宣传部部长萧向荣邀请公木和郑律成吃了一顿红烧肉,还带来一个消息:这些有关八路军的歌曲,已经在各抗日根据地军民中口口相传,如同冲锋的号角,让人热血沸腾。
光阴流转,《八路军进行曲》历经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直至今日。歌曲名称从《八路军进行曲》几经易名,1965年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吴翔拿出几张歌谱,指点着上面的几处标记告诉记者,在不同的历史年代,部分歌词进行过改动。“都是战士们在传唱时,根据当时的形势唱出来的。”
198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被中共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到北京领取纪念牌那天,公木特地换上了最庄重的一身制服……
1998年,公木因病去世。吴翔一直整理守护着他的作品,就像守护着他们曾经的岁月。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革命歌声多嘹亮……”吴翔轻声哼唱着,仿佛看到了当年延安窑洞里那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穿过炮火连天的岁月,军歌仍是军魂所系,依旧深远嘹亮。它见证了金戈铁马的时代,见证了新中国的建立,见证了改革开放,指引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时代继续不断向前!向前!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