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风有厚薄,俗有淳浇。”社会风俗的改易、文明风尚的养成,遵守怎样的规律,又有怎样的经验可循?
一种新风尚犹如一颗种子,历经岁月洗礼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以生态文明为例,砍树容易造林难,改变人的观念和习惯更难。但是,风尚总会在点滴积累中慢慢变化。从一棵松发展到百万亩林海的河北塞罕坝林场,60多年接力植树造林的山西右玉,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的内蒙古库布其,这些创造了生态建设奇迹的地方,同样创造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宝贵经验。在经年累月地增绿护绿中,干部群众养成了视林木若生命的生态文明观,建立起以绿色发展为己任的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成为装点祖国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
的确,精神的成长、文化的发展、风气的变化,相比物质文明进步而言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既需要重视方式方法也考验定力耐力。这其中,人的能动作用尤为关键。从蛮荒到开化,从落后到先进,在时间的催化过程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疑是最具决定作用的酵素。与此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善于“两手抓”,推动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弘扬新风尚、改易旧习俗,治标与治本皆不可忽视。比如作风建设,既离不开雷厉风行、令行禁止的整治行动,也离不开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耐心和韧劲,否则就可能功败垂成。古人总结得好:“物暴长者必夭折,功卒成者必亟坏。”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滴水穿石”的韧劲,“铁杵磨成针”的功夫,不断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境界。
文明风尚养成,快慢结合更有效。在上海,垃圾分类工作成为新时尚,垃圾综合处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人们相互交流垃圾分类做法,垃圾分类“金点子”频出。今天,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成为新风尚。这是应该予以肯定和赞扬的。也应看到,“变成法易,变世风难”。难就难在移风易俗最忌一曝十寒、三心二意,因此更要强调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我们全方位发力建设生态文明,提倡低碳环保、绿色消费、节约资源等理念,时时处处推广这种新风尚,就是为了让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共识、绿色生活成为人人的生活方式。
“风气之变必以渐也”。涵养时代风尚、建设精神文明、锻造核心价值,应固本培元,激浊扬清,与时俱进。正如马克思所说,“再没有什么比利用时间和机会更能促进我们事业的兴旺”。切准文明风尚的快慢规律,在常和长上走心入脑、润泽灵魂,一定能让文明之花长开,精神之河长清。
《 人民日报 》( 2019年08月06日 04 版)